即时通讯对人的自由的影响

2016-05-30 04:38李娜
科技风 2016年14期
关键词:即时通讯异化反思

摘 要:人类一直以来就在追求最大极致的自由,这个话题在哲学的思考中也一直未曾中断,并且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人类技术的进步与人的自由二者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尤其是在进入21实际以来,即时通讯不断地发展壮大,对人的自由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的自由在即时通讯中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被技术异化,丧失了自由原本该有的纯粹。让我们一起透过技术层面的理解,用哲学来反思即时通讯技术对人的自由的影响。

关键词:即时通讯;人的自由;异化;反思

自20实际80年代起,人类就被迅速崛起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带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时通讯时代。即时通讯技术在人类社会刮起一阵旋风,引起了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改变,人的自由也受到了波及。

一、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即“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当下信息时代的产物,主要是通过网络连接实现信息的传递,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软件系统。现有的即时通讯软件基本可以实现文字信息、语音信息、文件等的传递,并且还可以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发红包、转账等功能。

即时通讯的主要特点有:时尚便捷、多元化、成本较低并且效率高;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可以发消息,还可以发文件、视频等;支持离线文件的传输,方便人们的生活。

目前,广为熟知的即时通讯有:电话、短信、彩信、飞信、ICQ、MSN、邮件、腾讯QQ、微信、米聊、陌陌、阿里旺旺等。下面我主要介绍几个影响力比较大的即时通讯平台:

PLATO system,即柏拉图系统,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即时通讯,但是并不完善,只是通讯系统的雏形;ICQ才是即时通讯的“开山鼻祖”,由三个以色列青年于1996年11月发明,是世界上第一个即时通讯工具,标志着IM的基本成型,具有功能强、应用广、用户多等特点;MSN是由微软公司所研发的聊天工具,因为微软公司的产品多、用户广,并且这款聊天工具操作简单、系统比较成熟,所以一出世就被大面地普及使用;QQ和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两款通讯软件,基本具备移动通讯的所有功能,成为学生党和上班族的必备法宝,在国内即时通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二、人的自由

人的自由,就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自由,是指人处在一种自主活动的状态。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1 ]孟德斯鸠也曾经说过:“没有一个词比自由有更多的涵义,并在人们意识中留下更多不同的印象了。”[ 2 ]

自亚里士多德起,西方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把自由看作是人的本性。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中也曾说过:“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这里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自由状态下的自由”,这是人在自然状态中的主体性,其表现就是平等和独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由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特定的状态——自主状态,人的主体性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他们的一系列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理论从多角度详细地解释了这一理论,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表现为:“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 3 ]

黑格尔则认为主体性首先应该表现为精神上的主体性,即主体对于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方面的认识。他说:“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由于具有理性,所以就形式方面讲,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性。”

孟德斯鸠也曾说过:“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力。”[ 4 ] “这是因为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5 ]

三、即时通讯对人的自由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即时通讯领域发展越来越壮大。人们身处于信息时代,每天受到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对于即时通讯方面的发展更多地是关注于它的技术理念、结构框架,以及能否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却往往并没有涉及其深远意义上的思考。

(一)即时通讯对人的自由的积极影响

1)即时通讯对思想上自由的促进。即时通讯使人的主体性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变得更加地自由。人的自主性得到了更深层次地发展,能动性也更明显地体现了出来,创新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首先,在这个开放的平台里,每一个人都是虚拟的个体,个性能得到充分地释放。不仅人们的朋友圈和生活圈扩大了,而且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释放自己内心的“小怪兽”,不用再过分地担心别人会怎么看待你。在这个虚拟的空间,每个人的真性情都会被无限的释放和放大,人的自主性和人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其次,即时通讯使人与人之间可以摆脱身份地位的限制,相对平等的交流。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的主体身份被弱化,个性得到了做大的释放。下级和上级“朋友式”友好的交流,甚至开玩笑打趣,都变得十分普遍。沟通者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自由。

再次,即时通讯领域在飞速发展,主要着眼于未来领域,有利于提升人类的思维发展,提高人类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水平。由于这个虚拟的空间是完全开放的,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感受,做最真实的自己、最原始的自己,把每个人都调整到最佳状态,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2)即时通讯对行为上自由的促进。首先,即时通讯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局限性,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把每个人都能联系在一起。只要你有电脑或者其他通讯工具,然后连接网络就能实现与他人的无缝对接。在通讯平台上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受到时间、地点和身份的严格约束。

其次,由于即时通讯提升了人们的交往效率,节约了人们的时间和金钱,人们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减少了生活琐事对人的羁绊,提高了生活质量,人也变得更加地自由。

再次,即时通讯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影响力。即时通讯使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开化、透明化,公民可以更方便地参加各种政治和活动,有利于社会公平。违法者会被网民讨伐,失踪的儿童也可以在网上依靠群发的力量找回,国家的法令法规也要在网上调查公民的满意程度。

(二)即时通讯对人的自由的消极影响

即时通讯是一把双刃剑,正如盖伦所说:“的确,燧石磨出的最粗糙的棱角,也同样体现了今天的原子能所赋有的那种双重性:它既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同时又是一种致人死命的武器”。[ 6 ]

IM的缺点是:彼此通讯对话的人必须使用的是同一个通讯软件,各个通讯软件之间不能实现共享;即时通讯的初衷没有考虑到用户的安全性,我们经常会听到谁的账号又被盗了的信息;即时通讯软件已经成为电脑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1)即时通讯对思想上自由的约束。首先,即时通讯让人变得虚伪,放大了人的阴暗面。即时通讯使人的主体性具有了虚伪性、多元性、模糊性等新的特点。

现实中确定化、清晰化、透明化、稳定化的主体,一旦进入网络,就变得不确定、不透明、模糊不清。人们可以凭借各种虚假的文字和图片来虚拟出各种身份出来和他人交流,人的主体性思维弱化,人们会把自己装扮成想象中的更加完美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自由都很容易受到各种不正当的影响。

其次,即时通讯使人类过于沉迷于虚拟世界。有些人在现实社会中“张不开嘴”,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确“如鱼得水”。身边有很多因痴迷于虚拟世界和虚拟沟通而家庭破裂的案例。使用者因为对媒体和技术的过分依赖,丧失了自我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人的自由出现了部分缺失。

再次,这种虚拟性的沟通使得社会上出现一些情感方面不真诚的现象。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逢年过节的祝福短信直接在网上搜索出来,然后复制群发给所有认识的人,接受者感受不到任何该有的真诚和温暖,甚至觉得这是发送者“例行公事的敷衍”,所以2014年春晚上郝云的那一首《群发的我不回》才会那么火爆。

最后,即时通讯成为了人类思想的主导者。即时通讯促进了信息的传播,而在这个信息时代首先掌握信息又相当重要,每个人都在信息的海洋里越陷越深,成为信息的奴隶。

“信息狂侵蚀了我们对于意义的容纳力,把思维的弦绷在信息之后,我们的注意力的音符便短促起来,我们收集的是支离破碎的断简残篇,我们逐渐习惯于抱住知识的碎片而丧失了对知识后面那对智慧的感悟”。[ 7 ]

在信息的海洋里,如果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够坚持自我,就会被信息的碎片所割伤,影响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人的自由。

2)即时通讯对行为上自由的约束。即时通讯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人们可以更加快速的交流,不仅发送信息变快,接受信息也变快。我们每一个人无形之中上了一道枷锁,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手机的“附庸品”,人的自由受到了无形的手的限制。

即时通讯在给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有许多避免不了的缺陷,人们要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它。并且即时通讯多元化使人类异化,我们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地围着它转,把自己搞的疲惫不堪,丧失了人原本的自由,这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2] [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4]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83页.

[5] 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6页.

[6] [德]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M].何兆武,何冰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2.

[7] [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8] 王雄鹰.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李娜(1993.10-),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在读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

猜你喜欢
即时通讯异化反思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民事诉讼中即时通讯记录的证据采用进路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模型的实证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即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