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小丽
【摘要】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为学生充分提供合作交流、学习实践的机会,在情境中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一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笔者试从关注学生生活这一方面来谈谈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 探究 应用 生活化
新课标对我们的数学课堂提出了明确要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课堂情境,充分提供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该如何将这一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把这一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笔者通过对一些教学观摩课的对比、思考,渐渐认识到:我们应从关注学生生活入手,去搭建起有效的数学生活平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一、学习资源“生活化”
在教材中,所引用的范例通常具有普适性,无法针对我们的班级、学生具体而定。这样,其实也就为我们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因而,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在所教授内容中添加进适合的生活内容,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选用一些与生活实际关系紧密的学习资源,这样一来,学生会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不是脱节的,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问题就是生活中我们面对的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并非只是书本上枯燥、单调的符号或公式。
更进一步而言,教师要自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形成观察生活的敏锐性,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多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他们在贴近生活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数学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
比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的王梓同学在班级中坐在什么位置?
生1:王梓坐在第四排第三个。
生2:老师,他说得不准确,应是坐在第四排,从右边数第三个。还可以说:王梓坐在倒数第二排右边数第三个。
生3:王梓坐在第四排,从右边数第三个,还可以说坐在倒数第二排左边数第五个。
师:对,要想准确说出哪位同学坐在什么位置,要说清在第几排,从哪边数第几个来确定,这就是——“确定位置”。你们在生活中,还遇上什么情况需要“确定位置”?
生1:上次我和爸爸去看电影,我坐在第10排12座。
生2:我家住在3单元602室。
师:真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从学生的班级座位引出话题:“确定位置”。这是学生熟悉的情境,人人有话可说,积极参与。随后,延伸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况,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研究的状态中。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课的效果自然就会好,教学的效果也肯定会大大提升。
可见,“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学习资源生活化”,是符合新课标提倡的“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重要理念的。
二、探究过程“生活化”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因为数学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自然就显得单调、枯燥,想让他们自觉产生学习兴趣是较难做到的。而让数学进入他们的生活之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就感兴趣的事例、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探究,自然就让他们感到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更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因而,新课改倡导打破传统“静思”“独做”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自主研究,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下面是教学“平年和闰年”的一个课堂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过了几个生日了呀?
(课堂上,一抛出这个话题,孩子们的兴奋劲儿溢于言表,个个争着发言,课堂变得热烈起来。)
师:你们知道吗?有一个小女孩,可没你们这么幸运,她不像你们,每年都能过生日。她今年11岁了,才过了2个生日!你们知道她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吗?
(这个问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立即动起脑来,纷纷给出自己的猜测,还相互讨论,互作补充。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对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在这一执教片断中,“过生日”的话题,来源自学生最真切的生活体验,学生感兴趣了,自然参与就积极了。老师进一步提出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人11岁了,只过了2次生日。有的学生一脸狐疑,有的十分惊讶,这就推动、驱使他们自己积极去进行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找到原因所在。最终,他们获得的是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让生活和数学紧密关联在一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探究过程的“生活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三、应用问题“生活化”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正是因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我们才要格外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具体说来,搭建生活化数学模型,就是把“应用问题”生活化,把数学中的“应用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用数学知识的条件,让他们能用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生活,结合数学学习达到应用所学数学,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创设了木工师傅装修房子结算工钱这样的情境,并抛出问题:
现在有5位木工师傅在小华家工作了10天后,小华的爸爸要把工钱结算给工人师傅,你能帮他结算清楚吗?
这里,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熟悉这一生活情境,又观看了视频片段,加深了印象,于是开始思考、提问、商量、讨论,最终不但解决了原本枯燥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问题,而且找到了三种解题思路。这不正是课堂教學高效性的最主要体现吗?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此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知识,还享受到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样的学习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学习数学”变成了“享受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自然就“高效”且充满乐趣了。
总之,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探究,并更多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起到的巨大应用价值,我们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数学与生活的平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增强其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激活知识,激活学生,激活课堂,从而真正构建起令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周恩来红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