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伟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103—01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知识经济呼唤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大批知识丰富、思维活跃、视野开阔、锐意进取的创新型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要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认真加以实施。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发问、多质疑,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事物、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探究性学习时,要注意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不断获取新知识,迸发创新灵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如教学《画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抓课题质疑:风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吗?是谁这么厉害,能画风?教师不必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如教学《将相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的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时,让学生扮演廉颇,教师则扮演蔺相如,教师向学生提出种种问题。由于学生担当的是廉颇知错就改的重要角色,自然是诚心诚意的,即使有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同学们也纷纷讨论,相互补充,争着回答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理想场所。
2. 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中,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它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以新颖、独特、巧妙的思维方式,迅速接触问题的本质,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教会孩子多方思考,发展孩子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情境,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称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让学生想想,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然后,再来比较哪种方法好。这样通过拓宽和延伸,有效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适时合理的教学评价
正确的评价会给学生以鼓励和期待,使之产生尊师、乐学的情感。对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给予关注,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信任和期待的形式进行评价、引导,把信任和期待变成师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和目标,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对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学评价应指向创新的方向,应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要努力做到评价的多样化,防止评价单一化,避免学生发表一两个见解后,教师就急于做出“对”或“不对”的评价。如教学《乌鸦喝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乌鸦一次次衔小石头多累呀”的问题创设出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吗?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在这其中,教师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夸奖的动作,都能给学生增添无穷的力量,让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中赏识自己。通过积极评价,唤醒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促进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了持续发展的能力。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