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音乐美的构成要素指导歌唱的审美

2016-05-30 20:24马宁
艺术评鉴 2016年14期
关键词:音乐美构成要素审美

马宁

摘要:音乐这种艺术门类,无时无刻都会给人带来听觉与视觉美的艺术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存在的意义在音乐的各个学科之间是相通,相互关联的。笔者认为如果可以结合自身专业,运用音乐美的构成要素,予以指导结合声乐演唱中的艺术审美,那么对于声乐艺术学习爱好者来说,将会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音乐美 构成要素 歌唱 审美

一、象征——歌唱的“意味”美

(一)關于意味作用

音乐是用不同的音乐符号,变化的节奏,赋有色彩的调式调性去意味着不同的思考、概念与感情,这是很显然的。所有的意味作用,都需要有感性的媒介物。而幻想、思维、表象之类的内在作用,如果诠释者自己没有看得见、听得到或接触到的感觉作媒介,就无法传达给别人。所以说,学习音乐的人都应该是感性的!但是,在保持感性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去控制我们的声音去向,因为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去自我感知,有时只是一种个人感觉,一种肌肉的记忆,很难用语言表述。笔者认为,这也许恰恰也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卡西勒认为:“通过语言获得概念,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而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在音乐的艺术殿堂里,语言恰恰只有在声乐艺术中可以将其作为传达象征意义,表述意味作用的载体。结合声乐艺术来讲,我们在演唱各种语言的艺术歌曲、咏叹调、宣叙调时,就必须把语言发的非常到位,元音要保持,辅音要提前准备(包括清浊辅音,这要求歌者清楚的了解,在不同的语言中,什么时候发清辅音,什么时候发浊辅音),做到字正腔圆。这样,才可以准确的转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使意义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传达象征与体验象征

在音乐中表演中,如果想真正的把自己需要诠释的作品,达到精神需求的高度层面,演唱者必须深刻的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理论支持及进行精细严谨的二度创作,而不是内心苍白,不负责任的演唱。

(三)超越象征与内在象征

在舞台上演唱时,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注重着怎样去表现作品,但是在表现作品的高度感性的同时,却需要我们把理性的思想抽离出来,去考虑声音的位置,气息的控制,腔体的运用,并不轻易被观众察觉,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音乐表演的同学需要有比理科同学更为严谨的态度,与更为复杂的敏感度,因为,学习理科的同学只需要专心的解出一道题,得出一个结论就可以了,而音乐学习者,尤其是声乐学习者,需要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穿插进行八九项完全不同的复杂工作。比如:呼吸、音准、节奏、语言、气口转换、情感、表演、风格把握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必须有效的协调好!

二、音响美——歌唱的“音形象”美

乐器和自然界物体发声的机制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乐器声音是美的,演奏家使用的乐器更是百里挑一。乐器发声频宽有平衡的音量,乐器的共鸣箱有完美、和谐的共振。优美的音质、音色,声音应该有很强的穿透力。声乐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强调的是整身歌唱、整身共鸣,即高中低频的音响泛音都要有,这样的声音自然是圆润饱满有光泽的。我们不应该单独抽离的讲胸声头声,那只是在不同的音区,比例协调的问题,协调的基础还是气息跟腔体的配合是否到位。在追求音响的效果美时,我们应该注重三点:

第一是“高”,指声音位置(头腔共鸣)要高,即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演唱,获得演唱的良好声音,美声唱法应是整身共鸣,实际上在演唱时不同的歌曲、不同的音区,在共鸣腔的运用上是有侧重的。我们要求共鸣的位置统一而高,用头腔共鸣,不应该倒在喉咙里。

第二是“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轻不代表虚不用气,只是音量需要根据作品的风格加以控制,不能千篇一律。 “轻”是相对的,演唱中,这种锻炼就是掌握正确的发声和共鸣的方法。而高位的演唱,必须有强有力的气息支持,这是达到对轻声控制自如的基本点。这样的轻声是积极的,且音乐有流动感,情绪是饱满的。

第三是“柔”,反映了音色和音量的控制,声音不过亮也不过暗。音色,从声音的角度讲与泛音有关。 “柔”不是软,不是无力,是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与基音的纯及共鸣的方法密切相关,而这又与气息的支持密切相关。 “柔”还包含了声音的一种流动感,弹性感。

三、空间美——腔体和气的配合

提到空间,让我们来联系一下声乐中的空间一词。在上声乐课时,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打开得再多些、打着哈欠唱、小舌头拎起来……,所谓打开得多些,其实就是指腔体打开的更充分,从而使空间更大,共鸣泛音更充分而已。怎么样才能打开腔体呢?那就只能靠呼吸,吸气越足越深,腔体的空间打开的回越充分,两肋会有扩张的感觉。呼吸对于歌者是最为重要的,任何脱离了呼吸的歌唱都是无源之水,早晚会干涸。

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大歌剧院,小房间,音响效果吸音的场所,泛音共振本身充分的地点,我们都应该利用人本身腔体的泛音和有气息支持的演唱。而不应该在大的歌剧院就用嗓子大声的喊,在小的房间就省嗓子,脱离气息虚着唱。有的房间吸音,再演唱时,歌者的内听觉会更加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这时大多数人会为了避免听众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而选择大声喊叫,这样的声音恰恰更加不会传远。在大的歌剧院,我们唱弱声时,为什么最后一排的听众一样可以清晰的听到我们的声音?那是由于唱弱声表面上要唱弱,但是需要声音在高位置进入头腔,发出头声比例更多的声音,这样的声音需要的气息支持量反而是唱强音、大声需要气息量的几倍还多。所以,我们在任何不同的场合,都应该唱自身“乐器”的共鸣,而不是唱嗓子,因为肌肉的声音发出来就像打铁,是不会传远的。我们应该像编钟一样,轻轻被敲击,却可以整身共鸣,以至于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悦耳的声音!

四、运动美——气息的动力支持与保持

音乐的体验是运动的体验,这是自古以来就被承认了的。音运动不是根据运动感觉就可以把握的主体性的运动,无疑它是作为客体的运动而被知觉到的。就声乐表演中的运动,除了音乐的流动性以外,需要特别就气息的动力支持方面予以强调。那么气息到底在声乐演唱中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呢?“歌唱的艺术,是呼吸的艺术”,“谁懂得了呼吸,谁就懂得歌唱”。

五、感情美——情感的二度创作

无论在美声、民族或是通俗的演唱形式中,声乐中的二度创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情感因素的把握。为什么有的演唱者所演唱出的歌曲能感人至深,而有些演唱者在舞台上唱得泪水涟涟,台下观众却哄堂大笑?这些,与声乐二度创作中情感因素的把握有著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然,最理想的歌唱是“声情并茂”。但如何才能做到"声情并茂"?首先,必须学习了解作品的风格,动机创作,手法创作,歌词的思想性、哪些地方有难度需要特别注意,做到全面了解作品。其次,具备各种情感的体验,要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通过翻阅收集资料,仔细分析“乐感”的本质含义,应区分为:“浅层生理反应”和“深层审美表现”。 “乐感”中主要的部分应该是一种音乐审美的体现,是理解情感,通过技巧来准确地再现情感,准确表现风格,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

六、主客合一——把以上的各种美综合的表达、再现

在此,不得不说的一点,模仿,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在模仿优秀的歌唱家或老师的演唱时,声音总是悦耳的!就像是车子行驶在了正确的轨道上,声音的位置,气息的支持与腔体的开度是合适的时候,声音的质量应该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不可以单纯的模仿所有人的音色,比如你是一个轻型抒情男中音,就不能模仿低男中音的音色,模仿的最终结果就是失去你自己的本有的美丽的音色,声音空洞的散掉。多明戈是一个比较较大号的男高音,跟卡鲁索还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应该模仿是一种感觉,这种情感的感觉是相当抽象的,具有极度的渲染力,需要歌者具备高度的敏感度,类似于第六感的神经元。但是,大多学习音乐的人其实是不具备这种高度敏感度的。

其次,教师应该努力指导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而不去模仿任何其他人。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同,即使是同一声部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音色,如果刻意的模仿,就会破坏掉自身的音色,造成声音的单一模式。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包括个别专业方面的老师),认为高音声部都应该轻巧明亮,中低音声部都应该厚重,压撑!这样是不对的,中低音声部在演唱过程中到达高音区时,也应该有漂亮的头声,而不是一味的假、大、空!那样会失掉任何美妙的色彩!也许在气息运用跟腔体配合恰当时,会出现人与人某些音色相似的现象,那只是共性的东西,我们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学生学习演唱的过程中,要时刻认识到,要唱自己的音色,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音域,循序渐进的学习。

再次,声音必须在人的想象中有所记忆,然后才能再现它!这要求,声乐学习者必须要有对声音极其的敏感度,和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学生必须能监视自己的内部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内听觉),老师告诉哪些地方做得对时,应该可以记忆自己当时发声时是一种什么感觉,什么状态,并可以有能力再现之。提到内听觉,这里不得不多解释一点,我们应该尽量少用这种听觉,因为内听觉是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往往自己听起来很大的声音,恰恰是不传远的,而自己听起来很小的声音,却都已经传出去了,只是离自己的内耳膜远了而已。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理解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明白,人类的乐器腔体,是一个软腔体,它不像器乐的腔体,往往是固定好的,你挤压它一下,不会有明显变化。而人的腔体则是会不断变化的,如果在不同的音区,不去调整气息与腔体比例的协调搭配,发出来的声音自然不悦耳!打个比方,钢琴的腔体就是那么大,按照型号的不同来区分,它的音高只需要变化敲击里面不同粗细的琴弦;而人的软腔体则与气息有着直接的关系,之所以要保持住气息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的腔体是被气息控制的,如果不保持腔体,人的腔体就会瘪了,自然共鸣不会丰富,声音也就不会悦耳。音高越高,则需要更加加深的气息支持去进行声带的边缘震动,腔体需要开的更大,以至于声音不会由于泛音不足而发干甚至喊叫。

总之,在学习音乐艺术的道路上,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的热情,清醒的头脑和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耳朵,只要我们勇敢坚定的去实现对自身艺术的高标准的要求,最终就会诠释好内心的热爱,达到美的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渡先生.音乐美的构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美]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黄伯春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音乐美构成要素审美
童话语言特色分析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