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全
【关键词】 小学语文;讨论;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94—01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教学,合理设计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那么如何设计呢?笔者认为,让讨论走进语文课堂,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讨论可活跃课堂气氛
人在有动力的前提下,就会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活跃的讨论气氛,让学生们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也可以选择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方式创造这种气氛。比如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可以说“这位同学表现得不错”等话语。老师也可以与学生眼神交流,给其以肯定的目光。肯定的话语不能过于单一,要学会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肯定话语。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穿插讨论,可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尽思索、畅所欲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董存瑞炸暗堡》一颗时,我问学生:“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吗?”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有的说可以用一根长木棍顶住炸药包;有的说可以把炸药包放在梯子上……我接着再问学生:“你们有这么多办法能让董存瑞不“舍身”呢?”学生再次回到讨论中,整个教室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继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在当时那千钧一发的时刻,董存瑞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董存瑞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从心理学上讲,讨论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交往的前提就是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就课堂中的讨论学习而言,语言是学生进行沟通的最主要工具。而要很好地进行沟通,就必须解决好“信息传递”和“信息接收”两个环节,这也就是《大纲》中要求的学生听和说的能力。为此,在讨论学习中,学生首先要“会说”,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你要把自己思维的结论和理由告诉别人,就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且要让别人明白你的观点,就必须把话说清楚、明白,有重点、有条理,这无形中会提高对学生“说”的要求。而学生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表达观点、补充意见和与人争论的过程中锻炼了说的能力。
“听”的能力,在讨论学习中同样十分重要。首先,要听到别人发言,而且这里的听,不仅仅是接收信息,还包括了思维的成分。因为听别人发言,既要听清楚对方观点的主要意见和理由,还要将这些与自己的认识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作出判断——对方的观点是否和自己一样,自己是否同意,下一步该如何补充或反驳。其次,要听老师的指导、提示。讨论学习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老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提示思路,或指导学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把老师的话听清楚,并明白老师提示他该怎么做,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正常进行。讨论学习需要“听”,也是在大量的“听”的实践中,学生“听”的能力才得以发展。
三、讨论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上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对于每位学生的发言都要以鼓励、肯定为主。老师对学生的重视、赞美、肯定,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奇迹般地激活。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对于所谓的“钻牛角尖”的学生应慎重对待,保护他们的求异思维,并适时进行引导,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凡卡家里很穷,没上过学,他怎么会写信呢?这个问题,确实较难回答,这时教师适时地发动学生进行探讨:这位同学的问题提的很好,老师希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替老师回答这个问题。经过讨论,答案很多:1.凡卡是跟阿迈娜放羊时一起自学的;2.凡卡是跟随财主的儿子到学堂偷学的;3.凡卡压根儿就没有文化,是作者自己为了体现写作目的虚构的……在热闹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尽情发挥。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讨论和其他的教学方式一样,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获取。我们相信,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通过观点的不断碰撞,学生的协作能力、言语技能、探究能力将会不断得到提高。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