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基于问题的数学有效思维的策略

2016-05-30 06:42陈金宜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15期
关键词:内角新课程情境

陈金宜

“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教师教学工作中永恒的追求.如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着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而问题解决是数学课堂的核心,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基于的“问题情境”.数学问题作为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数学问题中思维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在这方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基于传统数学教学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对数学思维培养的认识比较

无论是在传统教学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数学思维力始终是数学教育中最传统、最重要的特征.我们所关注的是传统数学教学主要倾向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概括、演绎、推理等.而新课程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要继续传承过去优良做法,此外还应不断拓展思维训练内容,包括参与思维活动的其他成分,如观察、分析、比较、猜测和直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数学问题使学生个体思维活动外显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思维活动,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敢于面对错误思维,善于纠错,乐于和他人交流思维成果.他们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

二、新理念下的数学问题之于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认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

新课程教学更加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新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有完整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组教学内容,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较多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暴露知识背景,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问题中学习,在问题发现中获取,在解题成功中体验.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问题的多解和多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解题经验的积累和问题的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这些都明示了数学问题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

三、问题设计更关注有效性

1.如何理解“生活中的数学”这一理念

不少教师认为情境就是要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很多公开课上教师都很注重设计出丰富的问题情境,大多以来源于生活的实例作为问题情境,但其中有些问题却有些形式化,缺乏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对主要内容的探究,偏离主题.设计数学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架设“脚手架”,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最终应该是促进教学目标更有效的达成,提高教学效率.把情境设计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过分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淡化数学.让情境生活化的思想框住自己的手脚,大量设计生活化的情境,游离于数学思维之外,与有效教学的理念相背.

2.如何恰当利用信息技术设计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信息技术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发挥重要作用,其强大的动画、色彩、绘图等功能在创设情境中更受到教师的青睐.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化抽象为直观,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些课堂往往只关注情境的生动性,多媒体呈现的“异彩纷呈”,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渗透,使得问题与思维缺乏适度整合.

四、借助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有效思维的策略

1.问题设计利于认知数学概念,形成直观思维

数学概念的学习对于直观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绝对值教学中,对

|a|=a(a>0),

0(a=0),

-a(a<0)的得出程序是:先由具体数字绝对值开始,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如计算|+8|=?|0|=?|-5|=?等例子,总结出语言文字规律:“正数的绝对值是正数,零的绝对值是零,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关键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数是什么数?如果是字母,字母表示什么数?这样,便可以抽象概括出上述符号表达式.接着进行对比具体计算化简.例如计算:|-3|+|+5|= 8 ; |-3|-|-2|= 1 ;-1[]2×1[]3= 1[]6 ;|-4|÷|-2|= 2 .对比上题,化简下式:若12.问题设计利于数学应用,学会思维

《标准》指出,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认识现实生活中隐藏丰富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对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学会了思维.有这样一道有关增长率的问题:

问题描述: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浮尘扬沙和暴风天气,有关专家指出,这是由于乱伐树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致.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目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某地区原有森林面积50万公顷,因人为毁林,到1999年底森林面积已减少了10%,为此,当地政府决定从2000年开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计划在2001年底使森林面积增加到64.8万公顷.(1)求该地区1999 年底森林面积为多少万公顷?(2)求该地区1999年到2001年造林面积平均增长率是多少?学生通过对这样的应用题的解决,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方法,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3.问题设计利于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激发思维

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心智、操作、情感等多方面技能的支持以及多感官的参与.学生正是在探究实践中激发了思维.

问题描述:在七年级数学实验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七章平面的认识(二)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一个多边形每减少一条边,其内角和就减少180°.由此联想到,如果把一个多边形剪去(减少)一个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有什么变化呢?

在问题的讨论中,开始许多同学由图1得出结论:剪去一个角,边数减少1,因此内角和减少180°.也有部分同学认为这个结论不够全面,于是大家便拿出剪刀以六边形为例进行剪拼,经过反复操作、实验与比较,发现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如图1,沿相邻两边端点的对角线剪下,这时边数减少1,内角和减少(n-2)180°-(n-3)180°=180°.

第二种情况:如图2,沿一个顶点和邻边上任一点(不是顶点)剪下,这时多边形形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边数不变,内角和不变.

第三种情况:如图3,沿相邻两边上的两点(不是顶点)剪下,这时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了(n-1)180°-(n-2)180°=180°.

以上三种情况是不是对任何多边形都成立呢?同学们继续探究发现,三角形具有特殊性——它只有两种情况(图4和图5)即内角和不变(如图4)或内角和为360°——增加180°(如图5).

综上,对于任意n多边形,当n>3时因为剪去一个内角有3种不同的方式,所以有3种相应的结果.

4.问题设计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而培养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设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

问题描述:在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课之思想方法的复习”中使用了下题:

如图,在Rt△ABC中,∠B=90°,O是BA上一点,以O为圆心,OB为半径的圆与AB交于点E,与AC切于点D,AD=2,AE=l,设P是线段BA上的动点(P与A、B不重合),BP=x﹒

(1)求BE的长;

(2)求x为何值时,以P,A,D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PD与△PBC的外接圆能否相切?若能,请证明;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请再提出一个与动点P有关的数学问题,并直接写出答案.

本题是开放题,特别是第(4)小题,学生思路广阔,其中一种较为典型的回答是:提出的问题为当x为何值时,以P,D,A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给出的答案为x=32.这种回答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但很快就有学生产生了质疑:老师,当x为何值时,PD⊥AC?那么回答就不用讨论了吧?……

显然,学生在这个数学空间里生成了问题,自觉形成了问题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探究中.教师注意等待,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允许学生进行错误尝试,再做出适当地反馈,对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以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有效的优化.

经常性地进行教学有效性反思.首先要转变观念,掌握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技巧;其次,应结合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有效设计出分层问题,让“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得到适度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展示合理的数学问题,以形成有效的数学思维,学生在思维中不断丰富完善优化问题,积累数学素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顾继玲,张新华.初中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2(3):63-66.

[3]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罗增儒.数学概念的教学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6(3):2-4.

猜你喜欢
内角新课程情境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三角形分割问题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