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文
摘 要: 《园冶》理论不仅仅是一般的造园技艺,而是在本质上创建人类宜居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居住条件,建设美好而理想家园的学问。这一学问虽然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但在工业文明背景下,更显其蓬勃生机与活力。它的基本原理,不仅适用于农耕文明古代,更适用于工业文明现代;不仅适用于中国,同样也适用于全球.
关键词: 《园冶》理论;现代;生活环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人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所谓的“天”,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合一”,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共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工业文明已经证明,“天人合一”观是普遍真理,是人类应当共同遵循的普世价值观。《园冶》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造园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开”即天造,是自然产物。人建造的园林,就像自然天生。《园冶》以这一理念指导和处理在造园实践当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如造园“境仿瀛壶,天然图画”。建造的房屋要“自然雅称”;园林要“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等,强调自然天成。《园冶》造园理论尤其注重“因”“借”“宜”“随”等概念,如“园林巧于因借”“因境而成”,“能妙于得体合宜”“体宜因借”“得景随形”等。反复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舒适理想的美好家园这一最高标准。这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人居环境,才是最宜居、最舒适的,这种理念为全人类所共享。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不断改善居住条件与环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拥有一处美好家园,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是人类共同的需求与愿望。对多数人而言,享受舒适的园林生活,仅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梦想;而只有极少数人享受园林生活,就是所谓的“独乐乐”。因此,《园冶》建造理想而舒适的美好家园的学说,实现其普世价值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工业文明的条件下,由于社会更趋向民主、公平、文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的物质财富大量增加,科技水平空前提高等条件,人们渴望拥有更舒适、理想的美好家园,这种消费需求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园冶》理论有机会为大众享受园林生活服务,其价值也体现得更加充分;其用武之地,更加海阔天空。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理念,是针对部分国家进入或正在进入工业文明后所产生的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而提出来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是反思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中出现的失误所得到的新的觉醒;是科学的发展模式和健康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社会,尽管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但由于还没有工业文明的那些副作用,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保留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园冶》理论,先天就带有生态化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基因。如《园冶》强调:“野筑惟因”,园林建筑要因地制宜,“量其广狭,随曲合方”,建造宅院要根据地形地物,顺势而为。“适兴平芜眺远,壮观乔岳瞻遥。”类似的论述,在《园冶》中随处可见。营建风景园林式美好家园的这些构想,本质内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尽力维护地域原生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一种人人所渴望的绿色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有朝一日,天下大众会逐步普遍享有绿色的园林式生活,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园冶》理论要素中,还贯穿着保护自然生态,反对野蛮对待自然的理念。如在园林建筑中“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人工建造雕栋画梁容易古木参天难。这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以,建筑宁可退让,也不要损害树木,这也是对自然生命的倾心呵护。又如强调“开林须酌有因”。开发山林,一定要深思熟虑,慎之又慎,要有十足的理由,不能盲目行动。否则就会造成生态损害。如何对待自然,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进化以来一直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因此,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阶段,保护自然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共同遵循的普世价值观。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们健康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然而,在380多年前,计成在《园冶》中即已提出了在营造私家园林时,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资源、反对铺张浪费。建筑所需石材,尽管当时相对丰富,但《园冶》也提出要爱惜使用,因为“石非草木,採后复生”。石材特别是那些太湖石、灵璧石、宣石等叠山造景所需名贵石料,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必须取之有度、倍加节约。不仅对紧缺资源如此,一切资源“当要节用”。总之,《园冶》所蕴含的理念,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更显其深远意义;对地球家园的绿色环境建设,都具有价值。
《园冶》理论是建设美好家园乃至美丽中国的重要指南:《园冶》不仅是造园理论经典,而其实质是营造舒适的人居条件与环境的学问。人居条件与环境的优劣、标准的高低,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以《园冶》理论为指导,建设城市和乡村的人居环境,就必须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生活于风景秀美、居住舒适的需求,達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因为《园冶》理论蕴涵的普遍价值说明,《园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包含着生态文明的理论元素,能够回答建设美丽中国的许多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包括:国家发达、富有、强大;社会和谐安定,各民族之间、各类人群之间友善相处;人民生活富足、健康文明、安居乐业;人们普遍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自然环境秀美,呈现山青、水净、天蓝、地绿、空气新鲜,风光旖旎。可见,《园冶》理论也是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指南,对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级政府发挥着决策和引领作用。这是中国有效抵御经济社会各种风险,快速发展、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推进建设新型城市和新农村的美丽家园的实践中,运用《园冶》理论,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是提高政府及其决策部门和职能部门的认识与理论素养。当然,《园冶》是我国古典风景园林经典,对绝大多数政府机关干部,过于专业、过于陌生。因此,“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有《园冶》,就谈不上以《园冶》理论来指导城乡美丽家园建设了。然而,《园冶》理论毕竟是中国数千年园林建设经验的精华,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纠正以往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问题乃至弊端的确有指导意义。因此,将《园冶》作为党政干部学习传统文化典籍的重要内容,很有必要。因为,只有理论上清醒,实践上才明确,避免走弯路入误区。对领导干部来说,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重要的理论必修课。弘扬中华建筑园林传统文化,提高理论素养,以利做出科学决策和有效实施。在政策法规上保证建设生态的、绿色的、舒适的美丽家园。
《园冶》理论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价值,不仅适用于农耕文明历史时期,更适用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代;不仅适用于中国大地,同样也适用于全人类的地球家园。运用《园冶》理论建设美好家园的千秋大业,是每一位《园冶》的传人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