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鹏 刘杰 高辉 宫广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立足于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课程建设中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进行调研,构建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四化”建设模式,探索建立课程评价与动态反馈机制。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24-02
一、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
目前,尽管许多高校已开设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不少指导,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在我国的高校职业指导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师资队伍专业化和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②课程教学安排不科学,内容缺乏系统性。③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二、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中的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调研
在校学生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社会企业是检查职业发展教育成果的“检验员”。针对上述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选择所在学院的招聘用人单位和在读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课程建设中的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分别进行调研。通过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工程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共计400名,抽取不同类型企业共计30家,发出问卷430张,回收417张,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率100%。针对调查问卷涉及的授课主体、课程结构内容、课程规划和教学模式四个方面的内容,统计如下。
1.关于授课主体。调查问卷显示,关于“如何丰富和完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90%的企业和70%的学生建议高校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引进企业人员授课;关于课程由谁讲授最合适的问题(多选),选择辅导员的学生为总数的26.92%,选择校内专职教师的占50%,选择校内兼职教师的占20.19%,选择校外人员的占42.31%。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和企业认为,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中,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
2.关于课程结构内容。职业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关于哪些是就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问题,各企业依次进行排序,通过相关模型进行分析,按照重要性依次如下:①专业素质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复合型知识结构、数据分析能力和外语水平。②综合素质方面:良好的身心素质与就业观、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和公关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发现,企业和学生看重的就业竞争力多种多样。这对课程内容与结构的设计提出较高的要求。如何将诸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内容中,并把它设计成一个科学系统的整体,既层次分明,又相辅相成,是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
3.关于课程规划。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怎样安排最为合理”的问题上,75%的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应全程均匀安排进行课程学习。针对企业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应从一年级开始设置较为合适。在针对学生的“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意向和职业生涯发展了解情况”的问题中,非常清楚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3.46%,比较清楚的占50.96%,一般的占25%,不太清楚的占9.62%,完全不清楚的占0.96%。选择清楚的学生中,大部分为高年级学生,而不太清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为低年级学生。可见,大部分学生和企业认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规划应从大一开始,且应贯穿大学四年始终。
4.关于教学模式。在调查中,关于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62.5%的学生认为应实现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增加课程实践环节;61.54%的学生认为应加强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最感兴趣的方式”的选择中,得票数最多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情境模拟、课外实习、小组讨论、调查走访、心理测评、团体活动、专家讲座、课堂讲授、个别咨询和角色扮演。在选择“影响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效果的最关键因素”的问题中,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一项得票最多,占总数的81.5%。由此可见,学生需要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形式,应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增加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全员化、模块化、全程化、多元化建设分析
1.全员化——全员参与,合理分工,职业发展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所谓全员化,是指从专兼职辅导员到包括班主任在内的专业课教师,再到来自校外的职场人士都参与到课程中来,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就业的氛围,使职业发展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工程学院建立了一支专兼职和校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党团委教师等专职辅导员主要承担职业发展教育知识体系中理论环节的讲授,兼职辅导员通过组织小型讨论会以及一对一辅导的形式,因材施教,提供更为针对性的指导。专业课教师主要承担向学生介绍本专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及可从事的工作类型等任务,让学生对本专业和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形成初步的了解,这样的就业指导更为明确,具有说服力。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校外职场人士,包括行业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部HR经理、学院毕业的优秀校友等,则主要承担职场世界探索、职业发展方向等内容的讲授任务。
2.模块化——模块结构,分层设计,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由繁至简。模块化是指从课程结构内容的角度考虑,将课程整体上分为自我探索与学业规划模块、生涯规划与职业探索模块、求职指导与创业教育模块、职业适应与发展模块。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各模块的课程有机整合起来的,不能缺少任何一个模块的参与和支撑,按照模块进行教学团队划分,使得整体课程体系更为稳固。自我探索与学业规划模块的课程在大一年级进行实施,由班主任、辅导员和相关专业教师负责。生涯规划与职业探索模块主要在大一年级和大二年级实施,负责团队为党团委教师和专业教师。求职指导与创业教育模块主要在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实施,负责团队为辅导员、专业教师和校友导师等校外职场人士。在求职指导方面,不仅引导学生培养专业技能,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应聘的方法与技巧等。在创业教育方面,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1]职业适应与发展模块主要在大四学年进行,负责团队为辅导员和校友导师等校外职场人士。
3.全程化——全程规划,贯穿始终,职业发展教育效能充分发挥。所谓全程化,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直到大学四年生活的结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程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职业发展教育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工程学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年级为轴线”的体系,进行全程化课程建设。四个年级课程的侧重点分别为:一年级建立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二年级提升职业素养和创业教育、三年级进行求职过程指导、四年级进行职业适应。
4.多元化——多元模式,重在实践,职业发展教育资源科学配置。多元化是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而应结合课程目标,灵活使用案例式教学、分组式教学、模拟式教学、讲座式教学、网络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应做到“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讲授与模拟训练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等特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是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素质教育类课程群。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2]。工程学院积极探索适合于工科专业背景学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形式教育和培养学生。在教学模式上,从内到外分成四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以学院党团委教师等专职教师授课为主,学院尝试团队辅导、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分组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法,第二个层次是学院邀请校友导师等校外职场人士来院举办优秀校友讲坛等讲座式教学形式;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从第一课堂走进第二课堂,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深入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职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实践、就业市场调研及实习实训等;第四个层次是依托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3],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实践教学。
四、构建课程评价与动态反馈机制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应仅局限在大学四年对学生的辅导和教育,还应帮助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也能较好地适应工作。因此,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建立课程评价与动态反馈机制,对完成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学后追踪调查,了解其工作状态、工作待遇等情况。同时,要对毕业生入职后的适应性和胜任力等方面进行追踪调查。这不仅可以为其提供后续的就业指导,同时还能总结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反馈到课程中来,学院依据调查反馈结果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样会使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匹配,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以及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平,方治海,贺龙军.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师,2011(2)
[2]程晓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9).
[3]陈静,刘吕高.高校职业指导“四化”体系及其实践[J].教育教学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