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秀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62-01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口算教学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口算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计算能力的形成。但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仅仅是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所认为的“粗心大意”造成的吗?实际上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该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兴趣是前提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正在培养之中,他们需要完成大量的口算练习才能形成计算技能,显然机械地练习肯定会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长期下去势必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而培养小学生的兴趣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练习的形式活泼、新颖,如通过游戏的形式。二是要注意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对于口算能力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更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多给他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理解原理是关键
口算时想算得快、算得好,理解计算原理是关键。而理解原理需要激发学生想算、怎么算的意识。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首先是要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的过程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出示事先装备好的课件,用生动的场景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小兔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这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场景进行引入,学生的兴趣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可能有的小学生在用手指头算一共有多少盒;有的小学生在用摆小捧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学生操作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时就能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回答,相互补充,或者自由发言回答,然后老师帮助引导学生回答,慢慢的“凑十法”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发现了。即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盒中,第一盒就凑成十,然后再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一共就是17瓶。学生从用老方法自己算到讨论思考,最后回答补充,就能很直观地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系统讲解,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理解算理。这种先引入再教学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才是真正达到熟练的掌握,并能真正灵活应用。
三、加强练习是重点
一个学生口算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没有大量的练习作为支撑,是绝对不现实的。练习口算的方法很多。比如直接用眼睛看,算出得数,但这样比较枯燥,学生容易疲劳。另一种练习口算的方法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如:可以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练习。教师出示课件:在一颗苹果树上画满大苹果,每个苹果后面却藏着一道口算题,让学生通过摘苹果,算对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也可以是准备几张小房子图片作为小动物的家,门上用数字标好房间的号码,每个学生手里拿一张小动物的图片,图片上印有一道口算题目,学生根据口算题目的答案为小动物找家,找对了的同学一样可以得到奖励;类似的游戏还有帮邮递员送信、过河、找朋友、看看谁最快最准确等,这样的游戏非常受到学生喜爱,学生的积极性能极大地被激发出来,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口算的方法,但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只有针对性的练习才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适当指导是必要
很多计算题都有它的规律可循,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提高计算的速度,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些题目:2-2=,7-7=,9-9=,10-10=,13-13=,4-0=,6-0=,8-0=,0+2=,3+0=,11+0=……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算完后思考:你能把这些题目分类吗?怎样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分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中,可以发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必得0,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等等一些规律。在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后,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符合这样规律的题目,进而发展到用符号表示这些规律,如a-a=0,a+0=a,a-0=a等。
总体而言,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学生的口算能力就会得到迅速有效地提高。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