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李锁严 杨玉洁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18.151
摘 要:目的 为加强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把传统肿瘤组织切片改进为动态变化的切片,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肿瘤组织特点、结构。方法 使用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35例肿瘤组织进行染色,并挑选同一病例的正常组织标本染色后,在镜下对两种组织标本展开对比分析。结果 HE染色后的癌组织细胞的形态、排列与正常组织细胞存在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织细胞相比,癌细胞胞核大且不规则,核质比例变小。癌组织P53与PCNA表达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镜下发现正常组织不表达或较低表达P53、PCNA。结论 这种“动态变化”的肿瘤组织切片与正常组织切片进行对比观察与分析,能够提升学生对肿瘤组织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改善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 HE染色 肿瘤组织切片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c)-0151-02
病理学是一门介于基础与临床的形态学科,重视从形态学角度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机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有极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病理学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临床课程的学习,病理学实验是病理形态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学习者认识、掌握病理变化的主要途径,其中,观察、分析病理切片、标本是实验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标本和切片的观察得到对该病变的感性认识,以此加深其对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的理解[1]。此次研究根据同一患者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对比分析,即通过正常组织找到异常之处,促使学习者深入了解肿瘤组织病变的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该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5月收集的35例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胃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各7例。所有患者的癌组织均通过患者非坏死位置获取,正常组织由同一患者能够触及的肿瘤组织外缘5 cm处的组织获取。采用中性甲醛进行固定处理,将癌组织与正常组织包埋在一起,切片厚度控制为4μm。所有患者的病症均由病理学检查证实。
1.2 方法
使用HE法对其进行常规染色,通过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此次研究所用的免疫组化试剂盒均由北京中山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利用已知的阳性切片展开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中把一抗省略,由PBS代替。
2 结果
2.1 分析HE染色结构
与正常组织比较,肿瘤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异型性,癌细胞排列比较紊乱,不具备正常排列层次和结构。同一位患者其正常细胞的大小、形态保持一致状态,癌细胞一般比相应的细胞大,这种癌细胞的大小、形态具有显著性差异,有些患者存在大体积的瘤巨细胞。一般情况下,正常组织中大部分细胞只存在一个细胞核,细胞核和细胞质具有相对应的比例。癌细胞的细胞核体积较大,形态不均匀,常常存在巨核、双核、奇异形核等,这表明癌细胞细胞核的核质明显大于正常细胞。
2.2 分析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构
P53蛋白阳性染色主要以棕黄色颗粒或团状呈现在细胞核内,根据肿瘤不相同的分化程度及癌细胞所处的区域不同,P53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其分布和数量均有异质性特征,健康的组织其P53蛋白表达为阴性。
癌组织细胞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表达阳性,一般以棕褐色颗粒处在增殖细胞核内。增殖活跃的细胞其染色最强,增殖过于缓慢或不存在增殖的细胞染色表达为阴性。同一个病例其正常组织PCNA不存在或散在较少的阳性细胞。
3 讨论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是学生学习基础和临床医学知识的桥梁。日常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也要学会将所学病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诊断方面。为达到上述目标,病理教学更加重视实验教学环节,以便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组织学和病理学均为形态学科,学生对组织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在深入学习病理学知识时,部分学生早已遗忘原来所学习的正常组织的形态学知识,无法准确对病变结构进行分析,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2]。加之,因病理学实验教学课时的限制,实验授课老师只单纯讲授病变切片,极少涉及正常的组织。通常肿瘤标本只选取癌组织,很少涉及带癌旁正常组织研究内容。学生对肿瘤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时,由于并未与相同病例正常组织进行比较分析,仅仅是机械掌握癌变患者细胞组织变化情况[3]。学生没有清晰了解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两者的异同之处,这对肿瘤实验教学带来大量的问题。病理标本和切片观察是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标本观察主要分为分辨器官、找寻病灶、描述病变等步骤,组织切片则由低倍镜至高倍镜分辨组织,找到病变部位并对该部位进行描述[4]。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复习原来学习的正常组织结构,真正意义上理解、掌握病理变化。此次研究把同一病例的正常与异常癌组织展开对比观察,让学生清楚掌握两者的不同之处,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组织学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实验教学改革传统机械讲授和记忆的弊端,学生由单纯的死记硬背变为理解性极易,能有效改善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
现阶段,多数病理学实验教学切片使用HE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正常组织结构与异常组织、核大小等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学生能够清晰了解肿瘤组织病变特征,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P53基因是临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功能最强大的抑癌基因,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人们对P53基因的研究由癌蛋白抗原、癌基因至抑癌基因的转变。多数研究者指出,P53蛋白是导致肿瘤形成和细胞转化的因子,P53蛋白也是P53基因的突变产物,其具有消除正常P53基因的功能[5]。P53基因能够依据细胞形态,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细胞遭受轻度生理应激反应的刺激,其会利用P53蛋白下游靶基因达到调控的效果,例如:抗氧化作用、修复DNA、维持代谢处于稳定状态等。如果细胞受到重度应激反应,例如:原癌基因被激活,P53蛋白会开启细胞凋亡程序,促使细胞程序性死亡[6]。因此,临床可根据P53基因突变情况判断患者预后效果,并选择恰当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此次实验教学中借助免疫组染色技术,准确检出大量P53蛋白具有突变型的特点,P53蛋白阳性率越高表明患者组织恶性程度越高,与阴性正常组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CNA是分子量为36KD的蛋白质,其在细胞核内进行合成并存在于细胞核内,是DNA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细胞核内共包含可溶性、不可溶血两种PCNA,可溶性PCNA在细胞各周期均有所表达,容易被甲醛破坏。不可溶性PCNA稳定性较强,不容易被去污剂洗脱或甲醛破坏,这种PCNA在G0~G1期细胞中没有明显表达,待G1晚期,其表达会明显增加,G2~M期间有所下降,其量的改变情况与DNA合成保持一致[7]。检测PCNA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能够准确评价细胞增殖状态。有学者研究表明,PCNA表达越低,患者生存时间越长,其预后治疗效果更好[8]。必须注意,因肿瘤预后效果受到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情况、患者身体状态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单一借助PCNA指标无法准确预测癌症患者预后情况。此次研究表明,PCNA表达阳性表明这个细胞处在正常增殖水平,癌组织中阳性表达显著超过正常组织,表示癌细胞增殖活性更高,反之,比较正常的组织细胞增殖活性低。由此可知,病理实验课深入分析肿瘤组织细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肿瘤组织的相关知识,为开展病理实验教学创设最佳的路径,对改善肿瘤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作出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病理实验教学是肿瘤病理学基础教学与临床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这种“动态变化”的肿瘤组织切片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从基础的肿瘤组织HE染色的形态学学习深入到肿瘤与正常组织不同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的学习,从而充分对比同一病例正常组织细胞与癌组织细胞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肿瘤组织的特点和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科研思维和教学效果,这无疑为病理学实验教学寻找到了一条最佳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超,张金玲,杨盛力,等.肝癌干细胞标志物最新进展[J].肝胆外科杂志,2013,21(4):309-311.
[2] 杨海平,吴骏,刘俊峰,等.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32(4):890-892.
[3] 朱明文,孙欣,林方才,等.Girdin蛋白与乳腺癌复发转移危险度的关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1):70-72.
[4] 税明才,熊林.短程EOF方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与常规化疗用于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82-85.
[5] 王名法,刘友斌.XPF、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10):1089-1094.
[6] 林绍峰,陈燕坪,朱伟峰,等.食管鳞癌组织LSD1表达与预后相关性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4):280-283,288.
[7] 曾茜,向虹雨,饶莹,等.神经电刺激对大鼠脊髓钝挫伤后神经营养因子4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1):1100-1104.
[8] 崔晓萍,陈建梅,穆军山,等.PI3K-AKT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2):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