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珍 韩林孝
【关键词】 生命教育;内涵;教学;目的;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43—01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忽视了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更忽视了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结果他们精神匮乏,性格扭曲,人生迷惘,生命意识越来越淡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脆弱。为此,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中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势在必行。
一、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所谓生命,不同学科领域对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况诗人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已说明活着不是目的,最宝贵的是精神永存。
“自我更新与发展”是生命的本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就是人学。”人本主义教育者也认为,“教育的职能不是培养,塑造人,而是开启人的灵魂、开发人的潜能。”
“生命教育”就是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它重在开启人的心智,让人认识到自我生命的存在,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从而将自我立足于一个发展中的人,注重自我生命的开发,自我潜能的挖掘,获得内在自我的自我改变和提升。
可见,“生命教育”就是精神境界的教育,是精神美育,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这正是当前中国教育所力争达到的目标。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需将“生命教育”渗透于具体的学科教育实践中去,而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以其自身的优势,将处于一个特殊而核心的地位,是对人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挖掘经典名篇中所蕴含的生命因素,然后据学生的心理、经验、兴趣爱好、心理承受力等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哲人的心声和教诲,用心去体验、感悟他们内心真挚的情感,用心去汲取先人的聪明才智。如我们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可读出一个爱国者的赤胆忠心。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可以看到周敦颐的纯洁高雅、正直澄净。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施生命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人皆为“利”来,皆为“利”去,忙忙碌碌,而一旦空闲下来,却觉得空虚、无聊,享受不到人生的快乐。这是人们长期忽视内在精神自我建构的结果。可见唤醒人们对内在精神自我的挖掘会改变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人的人生追求,人生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愉悦自我,净化自我,甚至寻找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摆脱学习的盲目性,枯燥性,以一种崭新的心境自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去阅读、去欣赏、去沉思、去想象,从而一展自己的天性,穿越时空,自由驰骋,获得一个充实的精神生活,一个健康的内在自我。
2. 明确个性化、多元化的生命诠释。作为教师,应改变分数至上的观念,以一种开放的阅读教学观来指导教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经验,以自己的视角去体验文本,吸取丰富的生命营养来充盈自己的生命;鼓励学生大胆地以自我方式对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空白做自我、多元化的诠释,让文本焕发生命,让自我焕发生命,回到自我生命的最本真。
3. 注意生命诠释的积极、正确性。现代阅读理论崇尚开放性教学,这无疑为学生展示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平台,学生在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作品做个性化、多元化的人生解读,获得自我化的生命感悟。
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由于大部分学生年龄、经历、鉴赏能力、是非评价标准等相对于教师来说还不太成熟,可能因对作者所处的年代或作品背景了解不完整,会产生消极的、错误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这会直接将学生带入情感误区,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若发现这种情况,不能听之任之,甚至赞美其所谓的有“个性”的见解,应及时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获得积极、正确的生命感悟。
总之,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使学生自觉、自主、自发地成为“躯体、心智、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的人”,即具有独立人格、独立尊严的完整的人。促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完整、全面的人生之路。这也正是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