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装裱工艺对二次折痕的影响

2016-05-30 09:58戈畅
艺术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折痕纸张

戈畅

摘 要:古旧书画产生折痕,跟它卷曲存放的保存方式有很大关系,而二次折痕的产生,来自于加固书画断裂处贴的折条。这种折痕与原先因画芯收卷而形成的折痕不同,它是在加固原先折痕的贴条边上形成的新的折痕,故称“二次折痕”。本文针对纸张的装裱工艺对古旧书画的折痕及二次折痕的各种成因进行总结。

关键词:折痕;二次折痕;纸张;折条

中国传统书画的特有材质以及卷曲的保存方式,使它经历了长期保存之后,画芯便会产生折痕甚至断裂,这种现象难以避免。书画装裱界目前依旧采取给画芯褶皱、开裂处贴折条的传统方法,来加固画芯的受损部分。实践证明,画芯折损处受折条加固的同时,又会因为折条的介入,使折条的边缘产生新的折痕,这种有别于画芯在折条加固以前就已形成的折痕称为“二次折痕”。尽管装裱业内早已得出共识:给画芯贴折条的加固保护会加剧画芯的受损程度。但是目前尚无科学可行的替代新方法和新材料,对于画芯同类受损情况的保护,贴折条依旧是主流手法。

1 装裱工艺的各项诱因分析

装裱工艺跟书画修复和保护的直接关联性最大,由于装裱的过程步骤繁多,从中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会使最终的修复结果产生较大浮动,即同一时间段内装裱的同类质地的书画,会因为装裱工艺中某些变量的不一致,产生截然不同的修复结果。所以,用科学的手段给各种工艺因素精确定量,是缓解画芯产生褶皱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业内亟须解决的重要难题。

1.1 浆糊浓度

书画传统装裱所用粘合剂,基本是以小麦粉(淀粉)制成的浆糊为主。制作浆糊需要加热“制浆”,即“糊化”。糊化的本质是水和高度的热量破坏了淀粉分子内部彼此间的氢键结合,使分子混乱度增大,糊化后的淀粉-水体系直接表现为黏度增加。[1]装裱过程中,纸张与纸张之间的粘合,就是利用了淀粉的这一特性。

测定浆糊的性能指标,需要明确两个概念:粘度和胶粘强度。

粘度是流体的内摩擦,表示一层液体与另一层液体做相对运动时的阻力。[2]胶粘强度指粘合剂和被粘物组成的胶粘体系破坏时需要的应力。[2]

但在实际装裱过程中,浆糊的性能往往被概括为“浆糊浓度”,由于装裱中不同的步骤需要的浆糊浓度不同,因此通过往调制好的浆糊中增加清水量来加以稀释,最终获得不同浓度的浆水。而关于用水调节的浆糊,其浓度与粘度、胶粘强度之间的联系,尚缺少科学的实验及评定结论。

至今,浆水浓度的调节标准依然凭借经验,一旦浆水偏稀,纸张之间粘接牢度不佳,容易开壳,即漿糊的胶粘强度不高;偏浓能增加其胶粘强度,但粘度也同时变大,但是浆水干燥后,会造成纸张硬化,这两种结果都能使装裱后的书画在收卷过程中产生褶皱,若已有折条加固,就无法避免产生二次折痕。

另外,尽管小麦面粉浆糊具有良好的装裱特性,但其成分中的原淀粉和蛋白质是微生物和一些昆虫的食物源,在存放过程容易腐败,随后便有装裱师在浆糊中加入明矾。从业界长期实践操作中发现明矾可以明显提高浆糊的质量。[3]而明矾却加重纸张的酸化程度。所以,传统书画装裱中浆糊的调制工艺,需要以现代的科学手法对其原料选择、制作工艺、防腐抗虫等多个方面加以改良。

1.2 地杆直径

地杆是用于收卷画芯用的实心圆柱形木杆,位于地头的末端。在悬挂展示时,地杆因为自身的下坠重量,还能将画幅撑的更加平整。

尽管业内皆知地杆的直径跟所配画幅的尺寸有关,但是其中的相互关系只是立足于工作经验和视觉美感等主观感受范围,目前尚未论证出科学可行的比例,使地杆直径与画幅尺寸得以最科学合理的匹配。

假如给画幅装配大直径的地杆,能改善用小直径地杆收卷时,因剧烈弯曲的弧度而产生的折痕。但是在悬挂时,更大的直径意味着给天杆造成更大的下坠拉力,会增加画幅受力拉扯而断裂的可能性。

另外,除了地杆直径以外,还有加工的平滑程度。假如地杆没有打磨的平滑,凹凸不平的表面同样会给画芯造成伤害,也给褶皱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3 砑光工艺

砑光的意义在于,使修复装裱好的裱件背面通过砑磨后,彼此贴合的更紧密,也降低纸张的总体厚度,便于纸张的顺畅舒展。但是大量的实际结果显示,贴有折条的裱件经过砑光,反而增加了二次折痕产生的可能。

如图1所示,红色矩形处表示折条的横切面。鬃刷压实以前,折条与周围的命纸、覆背纸之间,存在空隙。假如不经过砑光压实,这些空隙在以后的卷曲过程中会不断扩大,造成局部开壳。砑光后这些空隙确实消失了,各层纸张也由此变得更平整,也降低了厚度。但是,由于砑光的磨压使贴条与覆背纸贴合的极为致密,由贴条厚度引起的高低落差在这样的作用下,在贴条的边缘处形成明显的印痕(图1红线处),在收卷过程中,印痕处受力更容易出现弯折,随之成为二次折痕,所以这些印痕是往后二次折痕的雏形。

1.4 胶矾水对PH的影响

胶矾水即明胶和明矾兑水后的混合溶液,多用于古旧画芯清洗前及上墙前的固色功用。在胶矾水的配比中,矾的影响因素大于胶的影响因素,水的因素通过影响矾而影响PH的整体趋向。[4]

表1是修复前,对四条屏PH的测试结果,可见每条皆呈现出酸性,而通常纸张PH低于5.0即被视为严重酸化。[5]纸张的主要组成部分纤维素是由千万个葡萄糖基通过β-甙键(-O-)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β-甙键对酸很敏感,酸可以降低β-甙键的活化能,即降低了β-甙键上碳和氧原子的结合能,使β-甙键容易断裂,在有水的条件下,水分子加了进去,使纤维素分子变成了水解纤维素,这就是纤维素的水解降解

在书画装裱过程中,不仅胶矾水中含有明矾,浆糊为了防止霉变,也会加入一定比例的明矾。所以装裱过程使书画整体皆吸收进了含有明矾的液体。在后期保存过程中,遇到潮湿环境,纸张中的明矾便会发生水解,产生硫酸,酸能催化纸张纤维素的水解降解,削弱纸张纤维间的结合,加速和加重纸张的老化。[6]

在修复装裱过程中,一个普遍现象是熟宣质地的古旧画芯,破损开裂程度都比较严重;经过多次修复装裱的生宣画芯,也出现了和熟宣画芯一样高密度的开裂和破损情况。其原因在于,熟宣的制作工艺中,需要用到明矾使其熟化;而经历过多次装裱后的生宣,也会因为胶矾水、浆糊中明矾的浸入,逐渐转变为熟宣的性质。

尽管明矾并非影响纸张PH的唯一因素,但是它和其他外在的因素(如空气指标)又不同:它深入纸张本体,且无法通过调整外部环境将其危害彻底消除。所以,当含有明矾的胶矾水和浆糊用于书画的装裱修复时,一个潜在的酸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关于书画装裱中是否应该继续使用明矾的讨论,至今尚无最终定论。明矾造成纸张酸化已显而易见,但是为了使纸张得以更好地保存而用新材料彻底取代,这无论对传统装裱工艺的制作配方还是对新材料的研究,都是一种尝试。

2 改良方案

折痕与二次折痕对纸张的损害,是困扰古旧书画保存的一个普遍现象。尽管该问题早已成为业内共识,但在传统工艺的深厚积淀下,寻找改良的方法颇显茫然,并且新的方法能否行之有效也需要时间的检验,因此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态度更多是种无奈。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材料和工艺条件下,使用更薄但是强度高的纸张作为折条用纸,可以减缓二次折痕对画芯的损害。笔者在工作中曾对各种质地的宣纸的物理性能进行测量,得出如下结论:净皮的纸张纤维强度最大,但是单层纸张的厚度也最大,因此作为折条时,更大的厚度增加了折条与周边区域的起伏落差,当画芯卷曲时,二次折痕更容易在此形成,尽管折条的纤维强度得到了保证,但是也为二次折痕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皮纸拥有最薄的厚度,尽管其撕裂度指标与净皮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跟绵连相比,已经颇具优势。在笔者的实际操作中,也确实证实,用皮纸作为折条用纸加固的古旧书画,经过砑光后,画芯背面因折条介入而形成的高低起伏的程度,要比其他两种质地的宣纸要柔和的多。因此,用更薄的纸张作为加固书画的折条,能有效地减少二次折痕的产生概率。

3 结论

折痕及二次折痕的形成,是多重因素下合力的结果。因此,仅从某个单一环节去加以控制,很难起到显著的改善效果。

對折痕及二次折痕各项成因的研究,是对业内一个普遍现象的全面分析,最终的目的是能够尽量减少甚至根除它们给古旧书画造成的损害。但是,尝试用新的方法取代原有的问题环节,又与传统方法构成矛盾。例如,卷曲存放是中国书画的特有方式,但是它必定会给纸张造成褶皱;砑光能加强纸张之间贴合的紧密度以及增加平滑度,但是由于折条的存在使得它能直接导致二次折痕的形成……假如将其完全摒弃,书画的最终保存效果应该能得以明显的改善,但这并未经受时间的考验且与传统方式相违。所以,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简单更新,更需要找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张玄微.书画装裱用变性淀粉胶黏剂、表面施胶剂制备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A].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C]. 2005.

[2] 冯乐耘.中国档案修裱技术[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161,163.

[3] 季慧.书画装裱材料对装裱质量及耐久性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4] 张诺,何伟俊,等.书画修复中胶矾水利弊的探讨[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科学出版社,2013.

[5] 张金萍.近现代文献酸化危机与防治思考[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20卷增刊,2008.

[6] 张清志.谈文献修裱材料的选用之忌[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8(2):51.

猜你喜欢
折痕纸张
薄如纸张的扬声器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皮鞋如何除折痕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19年1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19年2月)
纸张黑白变
一起来折“东西南北”
撕纸张
折痕
双舱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