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仫佬族民歌音乐特征

2016-05-30 09:01王克永
艺术评鉴 2016年16期
关键词:仫佬族民歌

王克永

摘要:仫佬族民歌深深地扎根在桂西北罗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承载着仫佬族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仫佬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仫佬族民歌音乐文化特征进行研究,深入挖掘仫佬族民歌中的音乐特征、语言、社会功能及它的历史价值,以期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仫佬族民歌的关注和热爱,使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仫佬族 民歌 音乐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72-03

一、仫佬族民歌的文化背景

桂西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如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却也在这个大家庭中融合发展,诞生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如;壮族的“歌圩”;南丹的“白裤瑶”;仫佬族的“依饭节”等,这些丰富的民族音乐成为了桂西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桂西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仫佬族历史悠久,对仫佬族民族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姆佬”“木佬”等。根据史书记载和传说,仫佬族人主要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从罗城的地形地貌上看,仫佬山乡有富饶的良田、清澈的河流、茂密的山林、美丽的风景。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仫佬族民歌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仫佬族民歌,是仫佬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是仫佬族人民生活的写照。仫佬族是一个有语言却没有文字的民族,民歌是靠人与人之间口头传唱、传承下来的。仫佬族是爱唱歌、善于唱歌的少数民族,许多的生活风俗与仫佬族民歌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走坡节和依饭节是仫佬族的重要节日。“走坡节”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每年举行两次,分别是春节和中秋节,形成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稳定的民族节日。依饭节是仫佬族所特有的传统节日,一般是祭祀来年风调雨顺,祝愿色彩比较浓郁。“依饭节”在每10年中举行3次,由同村人轮流主持,在各自的宗族祠堂里举行依饭节,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走坡节的对歌和依饭节的唱神都是民歌形成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青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仫佬族劳动人民,也养育了蓬勃发展的仫佬族民歌。

二、仫佬族民歌的音乐特征

(一)仫佬族民歌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构成歌唱的基础,也是人们传播的重要载体。民歌离不开方言,仫佬族民歌就是运用了仫佬族语言产生的,表达了仫佬族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生活中的点滴记忆。仫佬族民歌歌词的韵律节奏、曲调的音高走向、旋律的节奏节拍等,都与方言有着内在联系。歌唱的语言是由声(辅音)、韵(元音)组成的。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因长期与汉、壮民族杂居在一起,大多数仫佬人都会说“土拐话”和“仫佬话”两种语言。仫佬族生活中交流用本民族的“仫佬语”;但唱歌用的是汉语方言“土拐话”。“土拐话”有8个调类。调类就是声调的类别,其平、上、去、入四声均依古声母清、浊的不同分为阴、阳两类,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大类。”[1]声调不同,字意就完全不同。声调有了抑扬顿挫,歌唱起来更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仫佬族歌唱中的咬字是指声母要说的很清楚也即字头要说的干脆,吐字是指韵母要吐的准确有力也即字腹要吐的准确有力。字尾要收放自如。仫佬族民歌歌唱的“出声”,也叫“咬字”,即把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予以咬准。“仫佬族民歌的歌唱语言声母有单纯声母、腭化声母和唇化声母三类。其中单纯声母共有3个声母,后腭化声母8个,前腭化声母11个,唇化声母17个。“土拐话”声母有三类,即单辅音声母22个、带吼塞声母1个、唇化声母6个。”[1] 研究地方性民歌,要了解它的语言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仫佬族方言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致使很多的仫佬族音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同时由于语言的不同,在翻译出汉语言时会出现很多的变异,存在不押韵的情况。仫佬族人们在本民族交流时多用的是地方语言。

(二)仫佬族民歌的歌唱内容

仫佬族民歌的题材来源于生活,表现着日常中的风俗习惯与传统,寄托着人们的情感。从仫佬族民歌的唱词中,更能直接反映和体现这些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色。仫佬族民歌的分类学界还存在分歧,而老百姓按唱词的内容和功能大致分为三类,这三类几乎涵盖了所有民歌:“古条歌”主要歌唱历史人物事迹或民间故事、传说,通过人们的口头传唱来记录在一定的历史年代所发生的重要的历史时事,同时也记录着仫佬族人们在远古时期的生活状态等等;“随口答”是平时赶集、“走坡”、喜庆婚庆、节日会期、寻亲访友、生产劳动时唱,都是即兴编唱,交流经验以及增进情感;“口风”则是口头上的斗智斗勇,亦称口角歌,也就是一种歌唱式的拌嘴。是歌手們在对歌中赛歌、在歌圩上一争高下唱的歌。没有歌本,随问随答,句式被仫佬族人民十分灵活的运用。在赛歌中,最能体现歌手们才能的是口风歌。歌手们在赛歌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发挥到极致,互相比赛看谁能唱出最好最特别的句式或字数歌。仫佬族歌手斗歌是讲究变化的,一种曲调和形式一唱到底歌手们并不满足,他们经常会随机编排多种曲调,是名副其实的歌王。

(三)仫佬族民歌调式

仫佬族民歌以五声音阶徵调式为主,骨干音为徵、羽、宫、商、角五音,偏音fa、si少用。“仍有一部分民歌是sol la do re四音列构成,并且其旋法均突出la-sol或re-do的大二度进行。” [2]仫佬族的曲式结构与唱词的结构有直接关系。一句词配一个乐句,从唱词的结构来看,可按唱词的句数分,也可按唱词的字数分。按句数分的有三句腔、四句腔、五句腔等。按字数分的有十一字腔、三十字腔、三十一字腔等。以三、四、五句腔为其基本形式。三句腔由上下两个乐句和中间插入的一个短句构成的乐段;四句腔由四个乐句构成起承转合完整的乐段;五句腔是在四句腔的基础上加入短乐句。其余的句腔是这三种句腔的变体发展。仫佬族民歌的曲调大多是固定的,而在歌词上存在很大的变化。歌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填入相应的新词。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依然唱着斗地主的唱词,就显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节奏是形成风格的重要环节。节奏的变化和特点,对风格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仫佬族民歌的节奏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征与歌词的句式组成有关。什么字句类型的歌,它的节奏、旋律,都是随着句子的变化而变化的。如遇到三句时,多是从强拍开始,一字一拍末字略有延长;在较长的曲调中如果遇到两个三字句连在一起时,则把前两个字合为一拍,使唱速加快。如遇到四字句时,一般四字句出现在歌中间,除“三十一字腔”一、三句的前面四个字连贯的,其他地方多分为两个乐段来唱;如遇到七字句时,七字句为仫佬族民歌的基本样式,最为常见。有切分节奏的出现,有松与紧的对比。总的说来,仫佬族民歌有较规整的节拍、节奏,并且,每种句式都有它规范化的样式,随歌手的喜爱而自由选择。节奏的快慢变化与情感的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了解节奏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演唱仫佬族民歌者是重要的。

(四)仫佬族民歌衬词和衬句的运用

我国的民歌大多数是与当地的方言紧紧连在一起的。在使用衬词、衬句时各个地方各具有特色, 由于我国各地方语风格不一、特点不同。如陕北民歌中的“太平年”“杨柳青”和湖南民歌中“嗦哪一支郎”等,衬词的使用使民歌锦上添花。仫佬族民歌也有大量的衬词,多用“啰”“呀”“呵”“嘛”“的”“牛”“哈”“会”(或“怀”)“哈呵哈”“枝柳啦柳咧啦柳啰”等。这些衬词虽然没有明确的意义可以解释,却是仫佬族民歌情感最集中、表现最深刻和最有特点的地方,它不但突出了仫佬族民歌的气氛,而且使仫佬族音乐也得以扩充和展现。有的作垫字提顿,便于听清歌词,有的则起到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如仫佬族唱依饭时,师公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跳,时而插入道白和对唱,围观的群众可以跟着师公的表演用衬词“啊―喔―啊―喔”伴唱助兴,场面欢快活跃。

(五)仫佬族民歌演唱形式

所谓演唱形式,大致分为独唱、齐唱、对唱、合唱、小组唱等。仫佬族民歌在演唱上,多是使用同声二部男女对唱的形式。所谓同声二重唱便是两人或者多人进行集体对唱,在相应的歌唱模式中加入各式各样的内容,比如吃饭、收割、景色、天气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演唱形式较单声部更加辉煌、深厚。更加突出了仫佬族人在生活上的合作团结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仫佬族民歌的传承与展望

仫佬族民歌历史悠久,从仫佬族古歌《水淹天门》这首古曲中我们就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仫佬族先民在原始社会的生存状态。仫佬族人们不管是在田地劳作、上山砍柴、挑担赶路、溪边歇脚,还是在逢年过节、婚宴喜庆、青年男女间的交往等等都是用歌来表达情意。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纷纷走向现代社会,接触到现代化的东西,如电视、卡拉Ok、网络等多种现代化高科技,足不出户也可欣赏到丰富多彩的现代民歌、文艺节目。所以,多数青少年几乎不再接触本民族文化,民间音乐也难于从青少年那里得到传承、续代,师公的断代就由此产生。如何改变这种困境?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家庭的传承,让孩子在小时候就接触仫佬族民歌,培养他们从小爱唱仫佬族民歌的习惯。其次是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在学校接受仫佬族音乐的洗礼,强化他们对本民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最后是社区社会的教育,让孩子在社区也能够感受到仫佬族民歌的魅力,同时也应该在社区建立仫佬族民歌馆,方便孩子们了解仫佬族民歌。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对仫佬族民歌给予支持和扶持,团结每个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仫佬族民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结语

仫佬族民歌是仫佬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仫佬族人们世世代代精神的依托,反映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扩大,仫佬族民歌也以融合的姿态接受外来音乐的融合。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仫佬族民歌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特点和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仫佬族人们用自己独有的“口条歌”来记录历史,用“随口答”来反映现实生活,用“口风歌”来进行学识和反应的比拼,反映了仫佬族人民热爱歌唱和不服输的性格。关于仫佬族民歌的音乐特征,笔者只是谈了自己的一点认识,有很多的不足,笔者只是希望能够使人们认识到仫佬族民歌的独特之处,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仫佬族音乐的无穷魅力,激起人们对仫佬族民歌的热爱,进而把我国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唐代俊.令人迷醉的仫佬族民歌[J].中国民族,2008,(05).

[2]唐代俊.仫佬族音乐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5.

[3]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过伟.仫佬族民歌初探[J].广西师院学报,1986,(01).

[5]龙殿宝,吴盛枝,过伟.仫佬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6]包玉堂.仫佬族民歌的格式和韵律[J].河池师专学报,1987,(04).

猜你喜欢
仫佬族民歌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畲族民歌
少数民族音乐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