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亚南
【摘要】 教学反思成为一种有效解决这些需求的教学方法,在对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反思中,教师们逐步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使自己的教学素养进入了一个新的层级.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案例1】 开学第一节课数一数,课堂上孩子数数是没问题,但是量词不会用,比如6只小鸟、8棵大树等,虽然让孩子们跟我一起说一遍正确的量词,但是还是担心,孩子充满激情的回答,要不要每次都纠正?孩子带有方言的回答,在每次糾正后是否会丧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这是一个刚任教一年级的老师所写的教学反思,低年级数学课不仅仅教的是数学知识,期间还夹杂着语文的口头表达,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韵味.
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虽然是一线的教师,虽然是一节普通的课,是否带着一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教育家情怀,去教我们的学生. 课前教学反思促使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具方向性,虽为草根但有着成为一棵大树的情怀,课前反思预设方案与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的吻合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性专题研究,逐项地检验预设方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对课堂的教学反思,其中最重要的是课前的教学反思,只有课前备课充分,目标明确,这样课上起来才会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案例2】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是这样呈现“线段”一节的有关内容: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是这样理解教科书对这节课的编排的:“人教版和苏教版虽然都把认识线段放在厘米和米这一单元,但是呈现的次序不同,人教版先呈现的是长度单位再介绍线段,而苏教版则相反. 说明长度单位和线段可以互相独立,但是苏教版出示了线段由来的过程,并介绍了线段的表示方法,教学起来更顺手一些.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只是从表面上分析两个版本教科书设计的不同,苏教版教科书编写者其实是期望学生“从生活情境引入线段,并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经历线段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自身的自我建构过程”. 而人教版更倾向于告诉学生线段这一知识就是把绳子拉紧得到的样子,缺少了一些操作层面.
在实际教学中,课前教学反思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教研组内成员的讨论研讨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当前开展课堂教学反思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策略.
二、巧妙处理突发状况,课堂细节决定成败
【案例3】 这是一节公开课.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突然,教师操作课件出现了错误,多媒体无法正常运行了. 顿时,学生鸦雀无声. 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 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细节决定成败.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及时敏锐的发现这些细节,使其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
三、三思而后行,行而后三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应主要围绕教案与课堂教学实际展开,聚焦教学的得失以及值得回味的内容和环节.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开放的教学过程等,及时反思,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可供以后教学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思考的情景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总结出来,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
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以利于进一步开展教学.
四、构建反思模式,促成课堂升华
孔凡哲教授总结出的“授课——反思课——议课、再研究”目前已经逐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模式之一. 我们学校的教研组活动也正是按照这一模式进行的,授课环节首先提出需要教研的问题及需要作为情境的课例,然后指定一名教师备课、授课. 其他教师在听课期间明确所要观察的教学现象和反思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其形成的原因,初步形成自己的认识.
作为中小学一线教师,以草根身份,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从“能做”、“会做”和“必做”中选准适宜的教学反思途径,并逐渐转变成“愿做”教学反思,怀着草根情怀,回归教学的本真. 且行且思,反思每次课堂教学的不足逐渐改进;且思且行,在思考中使自己的数学教学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教科书质量研究方法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67-168.
[2]孔凡哲,王辉.课程改革深化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新需求[J].教师教育研究,2007(4):73-75.
[3]孔凡哲.反思备课——教案反思与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