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海霞
摘 要:概念图是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应概念图教学相当于构建了一个支架,概念图可以清晰明了的表现出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很好地让学生构建一个知识网络。高中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且化学术语和化学概念较多,应用概念图策略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概念图策略;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80-01
0
概念图作为一种工具,能帮助教师教学,“inspiration”软件的开发对教师制作概念图来说更加方便。概念图的教学思想来源于美国著名教学心理学家约瑟夫·诺瓦克教授,概念图包括概念、连接箭头、连接词、命题四个部分构成,概念图的类型也分多种,依据概念图的范围可分为对比图、章节图、专题图;依据概念图的结构可分为树状图、V行图、网络图。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概念图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自主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往往能加深对知识记忆和理解,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能省去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的时间,有效地帮助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有了概念图,对于旧知识回忆起来轻而易举,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结构也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专题概念图能帮助学生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这种联系最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化学的方法。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二《盐类的水解》为例,盐类水解的知识点分三部分:盐类水解的原理,这个水解原理就能联系到必修一中的《离子反应》,水解平衡移动和水解原理的应用。水解平衡移动是重点知识,水解平衡移动包括四个原因:温度、浓度、外加酸碱、两种弱离子。温度对水解平衡移动的影响就能联系到必修一的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水解原理的应用包括四大方面: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判断不同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比较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解释某些化学现象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比较不同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就能联系到《弱電解质的电离》这一节内容。还有很多这种可以相互联系起来的知识点,应为学科内的知识都是相通的,学生找到了这些联系,就能打开化学世界的大门,轻松地学习化学。
二、利用概念图发展学生解题思维
为什么说概念图能发展学生的解题思维呢?文章在上一段内容中讲到了概念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恰好的能为学生解题提供思路。如果提出教师留下这样一道题“将NH4Cl溶液中各离子按物质的量浓度由小到大排列”,那学生首先不能凭空写答案,要把外在影响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从哪些因素考虑,这时概念图就能为解题提供很好的方向,上文的描述的概念图中有提到比较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那做这道题就要往盐类的水解方向考虑,盐类的水解知识点还能联系到《离子的反应》,比较离子的浓度,也应该将离子之间的反应考虑进去。在举一个例子,如果教师提问“如何配制FeCl3溶液?”没有配置过这种化学试剂的学生怎么知道呢?上文说到的概念图中就提到水解原理可用于解释某些化学现象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何配制FeCl3溶液这一问题就有化学现象的出现,因为FeCl3溶液很容易生成胶体,概念图给学生提供的思路就能让学生从盐类的水解这一方向考虑。说概念图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是这样来的,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后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散乱的,概念图就帮助学生整理了知识,让学生在遇见问题时能“顺藤摸瓜”,找到解题思路。
三、利用概念图改善学生的认知方式
概念图给人一种直观的感觉,让人对概念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这种“一目了然”的效果用在教学上,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中有理解、记忆等。有些学生是选择直接记忆的方式,直接记忆的缺点是记忆容易混淆,概念图本身是一个结构图,记忆概念图相当于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规划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准确记忆,避免混淆。
四、师生共同制作概念图拉近距离
传统的教学课堂没有师生共同制作概念图这一环节,教师只注重讲解,知识的规划要靠学生自己。共同制作概念图作为一项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学完新知识后,教师“趁热打铁”与学生制作一个概念图,能帮助学生规划知识,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并且在制作概念图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结语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的有帮助,教师根据自己画的概念图能找到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记忆的方法,通过制作概念图,教师也能反思自身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是否有不足的地方。对学生来说,概念图的作用非常大,帮助规划知识的同时还能帮助记忆,还能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概念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优化了教学结构,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M].学科教育,2003.
[2]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M].上海教育科研,2002.
[3]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M].全球教育展望,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