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长
摘 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立足于国内实情和国际视野,全面阐释了文化在“十三五”期间的功能定位,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前进方向。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仅局限于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更体现在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四项建设的互动中。充分发挥文化在“十三五”期间的协调推进作用,有助于深刻理解《建议》中“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的内涵,更好地制定和完善宿迁的“十三五”规划战略。
关键词:文化;五位一体;协调推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38-02
一、文化在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过程中发挥的认知作用
发挥文化塑造经济价值观的作用。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观和态度可以阻碍发展,也可以促进进步。改革开发三十年的最大前提就是“解放思想”,用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去推动社会发展,改变生活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具有的内在价值观能引导民众。2015年4月,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做了一篇很重要的演讲,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是“五五开”。这一阶段,国家必须具备一种有利于抵制诱惑而做出正确决策的价值观体系,才能实现持续、迅速的发展。国务院大力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就是通过大力推进创业文化,为走出“中产阶级陷阱”,完成经济全面转型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
发挥文化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作用。贾斯汀·奥康纳指出:“文化产业是指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那些活动,那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自他们的文化价值。”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它的提出,其意义不在于对所涉及的产业内容进行重新分类统计,而在于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势对整个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核心在于创意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创新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具有竞争力。
发挥文化定义经济发展阶段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一般适用较多的是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费、农村人口比重、人口预期寿命、新生婴儿死亡率、识字率等。不同的组织还制定指标来衡量各种制度环境。但在十八大之前,我国很多省份在衡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唯GDP论”,即以GDP的统计数据作为考核政府政绩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和城市问题。2013年以来,在党中央屡次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背景下,全国多个省份已对市、县(区)的考核进行了调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70个县市明确取消了GDP考核。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已不能用简单的数据来定义。1998年出台的联合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可以预见,在“十三五”期间,不论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还是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序列,其判断的标准将包含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各省市在考核过程中也会更加重视文化在定义经济发展阶段的作用。
二、文化在意识形态“凝聚共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阐释作用
发挥文化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解读作用。宣传思想工作既是党内“凝聚思想、团结一致”的有力保障,更是党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的有力武器,而文化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尤其巨大。习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最能体现文化在宣传思想工作中作用的,是习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的“四个讲清楚”,习总书记在“四个讲清楚”全面阐释了文化决定道路的规律性,文化决定道路的独特性,文化决定道路的优越性,并最终得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文化、反映意愿、适应要求,有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的结论性判断。“四个讲清楚”表面上说的是四个其实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讲清楚就能概括:要讲清楚中国的历史、国情尤其是文化,决定中国的发展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挥文化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阵地作用。进入21世纪,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交锋最频繁的领域,这次《建议》中提出了“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具体要求,前提就是明确文化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阵地作用。龚自珍诗中曾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中也指出:20世纪末期,是西方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较量;21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文明和儒家文明的较量。这也充分说明了文化领域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决定性地位不容置疑。像“中国梦”的提出,可以理解为在深层次把党、人民、国家和民族这四者的前途和命运通过文化这条纽带连接起来的含义。进入20世纪末,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争论的焦点正在从制度优越性向文化的优越性转变。以前争论的是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讲究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现在话题发生变化,讲的是所谓自由民主的美国梦好还是和谐幸福的中国梦好?在更深层面的争论就是西方文化好还是东方文化好?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抛开文化单纯去谈意识形态工作,就会流于片面和肤浅。
三、文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发挥文化提升国民整体幸福指数的作用。文化有非常强的教育教化功能,同时还有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丰盈,就不能说拥有了丰满的人生、美好的人生。在基本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文化也变成了人们满足或者提高幸福指数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人民对文化消费、文化学习、文化参与和文化创作等方面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就是民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幸福具有不同的塑造作用。在推崇集体主义的东亚文化中必然会产生不同于根植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对幸福的阐释和解读,前者可能更加注重集体和家庭的稳定和进步,后者则更加看重个体的发展和完善。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提升国民整体幸福指数意义重大。
发挥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作用。习总书记在表述中国梦时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要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一脉相承的精神传统,不论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些精神精华都是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培育和提炼出来的。在“十三五”期间,不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是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都要从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承担着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重任。文化以其动之以情、劝之以美的特性,“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既可以动员、鼓舞本国人民,形成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强大内驱力;又可以打动、感染和悦服国外读者和观众,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善意的外部助力,使民族复兴的前景越来越美好。
发挥文化引领道德风尚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道德建设愈加重视,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道德建设上升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样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项目。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我国道德建设尚不没有达到经济发展的水平,在这种情况,更要重视文化引领道德风尚的作用。中华民族历史上向来崇尚以德治国、以礼治国,非常重视用文化引导和制约社会道德风尚,通过文化教育和道德标准的设置,为人民提供一个高的道德标杆,从而保障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在“十三五”期间,我们有必要保留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并将其同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道德标准更好结合,用文化因素指引和推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建设。
四、文化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过程中的转换作用
发挥文化更改生态文明观念的作用。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挖掘、培育、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改变。
发挥文化包装城市生态旅游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态旅游模式非常火热,但是,生态作为旅游资源,只是吸引游客的众多因素中的一种。很多生态城市和景点的现状也证明,缺少了历史人文因素,单纯的生态资源并不能成为吸引现代人休闲娱乐的决定因素。而对生态旅游景点进行文化包装,可以通过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提炼城市主题等方式,提炼更多饱含城市特色的、个性鲜明的文化元素,进而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内涵,提炼城市符号,彰显城市魅力,更好地利用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