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 要:白河种茶历史悠久,但与兄弟县和安康市相比,白河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立足地理环境与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现状分析,从基地建设、科技支撑、管理机制和发展茶文化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实现白河茶产业的长足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33-02
“十二五” 期间,安康市白河县把茶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按照“规模发展、区域推进、集中连片、业主经营”的思路,重点在4 个镇和22 个村,通过扶持大户企业,建标准化茶园、茶厂、统一茶叶品牌,推动了茶产业快速发展,但在基地建设、运营管理、市场拓展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以提升茶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使其真正成为绿色富民产业。
一、茶树种植和生长条件
(一)地理与气候特征
白河县境内最高海拔1 901米,最低170米(属陕西省最低点)。规划茶叶种植重点镇处于北纬32°37′~32°45′,东经109°45′~110°07′之间,平均气温为12.2℃~16.5℃,属南北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春暖干燥,夏季多雨有伏旱,秋凉湿润多连阴雨,冬季寒冷少雨雪,适宜茶树生长。
(二)土壤及生态条件
全县远离工业污染,森林覆盖率达63.5%,全年天气均为Ⅱ级以上,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级以上,土壤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安康是全国最大的富硒区,白河正处于勘测的富硒带内)。生长的茶叶清香甘甜,含硒、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有效成分(2016年5月24日,安康富硒茶科研成果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为生产高品茶奠定基础。
二、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坚持规划引领,发展步伐加快
2011年,白河县编制了《茶叶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宋家、卡子、茅坪、中厂4个镇为茶叶种植重点镇,规划发展茶叶基地5 万亩,实现产值2 亿元。重点镇积极发动企业和农户种茶,相关部门通过农田改造、产业路、田间灌溉设施等项目积极扶持茶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县茶树种植面积从1.26万亩发展到4.9万亩,产值从900万元实现到2.2亿元的突破发展,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二)板块式推进,合理进行空间布局
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重点在自然禀赋优越、茶叶种植基础好的4 个规划重点镇,坚持整村种茶、好田好地种茶,积极扶持茶叶大户流转土地,建标准化茶园,组建茶叶合作社,扶持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生产线,茶叶规模化发展效果显著。截至2015年底,中厂、卡子、茅坪和宋家4 个重点镇种茶面积达4.3万亩(占全县4.9万亩的88%),茶叶种植和加工企业12家,组建茶叶合作社10个。
(三)龙头和大户带动,产能加快提升
在发动广大群众种茶建园,成立茶叶合作社,同时在重点镇重点培育和扶持2—3户种植面积、加工技术、市场推广等方面实力强劲的茶企,建立标准化生产线,并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全县投产茶园达到2.5万亩,年产量520吨,培育年产值2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10 家(其中年产值1千万以上企业5家)。
(四)强化资源整合,提品质增效益
2013年以来,白河为打破县内茶企各自为战,产品自产内销的发展困局,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和拓展外围销售市场,县林业部门通过标准化种茶、采茶、制茶培训,稳定茶叶品质,并将县内7个茶叶品牌统一整合为“白河春燕”,并对“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实行“五统一”战略,茶叶品质和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白河春燕”多次在 “中茶杯”和“茶博会”上获名优及特等奖项,带动茶农人均收入达到4 500元以上。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供销”水平较低
1.基地建设水平低。一是老茶园多处于高山陡坡,且不连片,改造难度大,群众改造积极性不高;二是新建茶园基础投入不到位,受土地贫瘠和旱涝自然灾害影响,补植补造反复频率高,标准化水平低,产出率低。
2.生产经营规模小。一是龙头企业不强,县内年产值在千万以上企业仅有5 家,产销量在县外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茶叶合作社作用发挥不突出,主要精力投入在茶园建设上,技术和市场推广经验不足。三是采摘、管护人工成本高。白河是劳务输出大县,青壮年劳力主要靠外出务工创收,茶农主要是老弱病残妇幼群体,劳务成本高效率低。
3.销售市场拓展难。一是受资金和发展规模限制,企业在产品宣传推广上投入少,市外、省外对白河茶叶知晓率不高,产品以内销为主;二是随着基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产能的逐步提高,产销矛盾将进一步突显。
(二)亟待突破发展技术瓶颈
1.科学种茶和管理技术缺乏。茶企和茶农主要靠经验种茶,企业固定的种植与管护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茶园建设不规范,种茶和管护不科学,施肥与用药技术缺乏,茶叶品质和产值效益提升受限。
2.高品质制茶与加工技术缺乏。一是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纯手工的粗加工为主,技术水平低,机械化加工技术人才缺乏。二是科技投入少,标准化生产线、精细化加工技术尚未普及,茶叶品种仍以绿茶为主,茶园利用率低,销售水平低。
(三)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1.管理不规范。一是生产管理不规范。茶农靠经验种茶、土壤改良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茶园管护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指导;企业也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种植、加工、检验等管理规范。二是流通机制不健全。鲜叶收购标准不一,价格参差不齐,茶农利益无保障;成品茶进入市场未设定质量准入门槛和质量等级。
2.融资渠道少。一是金融产品单一。县内金融机构只有4家,金融机构贷款主要以资产抵押为主,缺少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贷款。二是贷款门槛高,使用周期短,而茶叶生产周期长、见效慢。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三大建设”
1.优质茶叶基地建设。一是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对现有老茶园通过补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技术改造,逐步培植成丰产茶园;新建茶园按标准化要求,支持发展无性系茶树品种,逐步提高无性系茶园比例,为茶叶加工提供优质鲜叶原料。二是加大投入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完善道路、蓄水、排水、灌溉等设施,使用有机肥全面改良土壤和增加肥力,提高茶园产量。三是提升管护水平。加强病虫害防治、施肥和用药技术指导和培训,规范管护标准。四是建立无性系良种繁育园,实现良种茶苗的自育自给。
2.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扶持茶企业建立标准化机械加工生产线,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率,同时提升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拓展红茶、黑茶的生产和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实现高、中、低档茶叶协调发展,提高茶园利用率和产值效益,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二是提高茶企和种植大户茶园的标准化水平和基地化率,引导科学种植和管护,推广机采、修剪、喷灌和机械化加工等技术应用,减少人工费用和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能力提高效率。
3.销售市场建设。一是积极搭建销售网络和平台。立足安康区位优势,向十堰、西安、湖北等邻省、市进行茶叶专场宣传和推广,进一个城市建一批营销窗口,扩大白河茶叶的影响力;利用与天津、北京、江苏等地南水北调水源地、对口交流协作和援建的关系进行入地宣传,扩大销售网络。二是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利用“互联网+”,引导茶产品进入各大电商销售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从事网络销售专营店,鼓励成立专业销售服务公司,实施茶产品名牌化战略,增强茶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二)强化“两个提升”
1.提高科技支撑,提升茶叶品质。一是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推广。大力普及推广扦插育苗技术,加快无性系良种的推广步伐;推广生态茶园和现代茶园建设,加强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管护技术服务和培训,加强无公害基地建设,确保茶叶原料安全质优。二是加大科技投入。以政府为主导加强与中、省市科研院所的合作与横向联合,研究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新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县茶叶办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为茶企、茶农提供栽植、管理、加工全过程的科技服务。三是鼓励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向名优化产品发展。
2.提升茶文化内涵,延长茶产业链条。一是挖掘白河种茶历史与当地人文历史的融合,引导茶文化与经济的互融互促。将卡子镇名清贡茶老茶园与“张、黄古宅院”、宋家“歌风春燕”茶与“歌风楼”以及桥儿沟文化古街区等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不断丰富茶文化底蕴。二是把美丽乡村、生态小镇与生态茶园建设展相结合,在引导崇尚自然、休闲放松的基础上,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创新采茶、制茶体验与茶园认领管护旅游项目。三是通过建立特色茶馆,组建茶文化表演队,将茶文化与“秦楚边城 白河水色”旅游文化相融合,通过举办鉴茶、品茶、茶艺表演等活动,提升白河茶品牌形象,倡导文化消费。
(三)完善“两项机制”
1.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以质检局为依托,建立和健全茶叶质量检查监管制度,对茶树良种繁育、茶园管护、采摘、粗制、精制、包装、仓储、销售各环节制定质量技术标准,确保白河茶叶品质。二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加工体系,支持企业开展ISO9000、HMCCPC和QS认证,积极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产地认证,为茶叶产品市场准入质良价优提供保证。三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把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投入种茶、茶园管护、制茶和销售全过程,控成本,提产能,促进茶产业发展壮大。
2.进一步完善融资机制。一是以政府金融办为主导,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积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畅通库存产品质押、合同订单质押、林权质押等融资渠道,加大对茶产业金融扶持力度。三是紧扣“陕南循环发展”“一县一业”等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茶产业的项目扶持。四是鼓励企业自身创新思维,采取股份转让、合作经营、发展农业互助会等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实现茶农之间、茶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合作交流和发展共赢。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