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攀
【摘要】当今高校学生党员的道德修养普遍存在追求金钱、义利关系颠倒、个人社会责任感差、权力能捞好处等严重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对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道德修养、形成高尚情操具有极大的帮助。本文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党员的主要培育内容。
【关键词】人生追求;义与利;社会责任;权力
本文专为课题《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传统文化的培育研究》而撰写课题号:GXDJ2015-B145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的道德修养问题一直是党组织、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关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方略,又指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把党员的道德修养确定为对党员的底线限定,把加强党员的道德修养建设做为系统设计和战略规划。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普遍存在追求金钱、义利关系颠倒、个人社会责任感差、权力能捞好处等严重问题,高校学生党员基本道德修养的培育面临新的重大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培养良好品德方面有其深刻独到的优势,对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基本素质、培养高校学生党员的高尚情操具有极大的帮助。本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上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高校学生党员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实践培育。
一、解决人生追求的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新时期以来,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多元文化表相下掩盖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泛滥。校园不是象牙塔,社会的影响和部分教師功利化的教育深刻地着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这不仅与党员应有的崇高理想信仰背道而驰,更会严重地影响和败坏党风党
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不知义,曷为人?知义乃为人之基础。所谓知书达理,达知晓做人之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确立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修齐治平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人于逐步递进的层次中让自己有不同的定位和目标。人生追求应该重精神轻物质,《易经》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人要天天勤勉努力,即使夜晚仍时刻警惕,不忘修德进业;“君子以果行育德”,坚持以果断的行动培育美德。人不应该过分注重物质的享受和感观的满足。一个人的人生追求更应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积极建功立业,《孝经》中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人如果看重利益,《论语》云:“放于利而行,多怨”。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追求。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崇高的精神追求能战胜物质的贫寒,而物质的富足却解决不了精神的荒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篇》)。追求的过程中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积极促进自己的进步。在人生追求过程中,不要怕别人不理解,要相信“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篇》),一定会有人与你同路而行。
青年马克思在谈到自己职业追求时曾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第六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境界与马克思的崇高理想追求是一致的,但中华传统文化修齐治平分解为层级,因而更加具体,更易于操作和达到目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党员滋养润化,对他们道德修养的自我提升、渐次进步,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信仰非常有帮助。
二、解决义与利关系的问题
物质和精神、原则与利益,孰重,这个问题古已明晰,但今天却让很多人迷惑不解,也同样会让很多高校学生党员不知如何回答和抉择。新时期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逐利”、“向钱看”的认知很有市场,人们并不讳言谈此。但作为高校学生先进分子--学生党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也搞不清楚,则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
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中华传统文化主张:见利思义,而不是见利忘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而不是利益驱动。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当然需要物质来保障的,所谓“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君子不取不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并以此来区分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而真正有志向的人、有崇高精神追求的人,是不会以简衣约食为耻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义,是一个人道德不断提升的崇高追求,为了义,甚至不惜舍身取义。
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的物质与精神、义与利的论述对于今人依然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育,实现能够正确认识物质和精神、义与利的关系,摒弃向钱看拜金主义的人生观,形成道义至上的思想认知,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三、解决个人社会责任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人们多关注自己利益、关注自身命运的社会风气,人们多沉湎于努力满足自身和小家庭的幸福感受,较少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这种风气影响高校学生党员表现出社会责任较差的现实状况。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应该不仅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而更应该关心外面的大千世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联),尤其要关心国事,天下事。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国好家才安。武则天说:“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所以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要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的道理,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更谱写出“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岳飞《满江红》)的一支支壮丽忠魂曲。在社会上积极承担践行社会责任,“立德、立功、立言”,身灭立存,留芳后世,永不磨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社会性的深刻启迪,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育,实现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深入思考人的社会意义,从而使提升境界、扩大视野,跳出小我,自觉肩负起一个党员所应有的社会责任。
四、解决权力是什么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由于权力的滥用导致官僚主义严重,腐败大量滋生,使社会产生了对权力的追逐,形成拜权主义。这种恶劣的社会风气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知,一些大学生毫无忌讳的表达“入党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思想动机,一些大学生也直白地说,入党后当官相对容易些,几乎没有“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观念。
高校学生党员的这些认识是非常可怕的。他们是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开创者,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理想的先进集体,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人民服务的模范群体,如果这一先进群体对加入党组织的认知竟是为了给自己捞好处,显示当官风光,那么党将不党矣。因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最基本的权力认知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权力不是风光、逞威的平台,首先是德的示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論语.为政》)。管理者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先之、劳之,无倦”(《论语.子路》)。掌权者进行管理和统治不能以势压人,而要以德服人,所谓“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弟子规》)。如果掌权者有德行,别人就会服从他,权威来自德,即德威,“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甚至是“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影响深远广泛。权力是能力和责任的要求,做事要公平公正,不能偏私。宋代陈襄认为,“事惟公平可以服人心”(《州县提纲》),明人汪天锡也说:“夫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凡行事涉邪私者,皆由不公正故也”,如果“守之弗失,则政无不备,事无不举矣”(《官箴·集要》卷上)。坚守公平,不仅可以服人心,而且用权就能成竹在胸,有备无患,什么事都能成功。武则天感叹说:“理人之道万端……公而已矣”,“公正无私,其事易立”(《臣轨》卷上)。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管理者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是“水与舟”的关系,应充分认识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篇》)、要深刻懂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的浅显而深刻的道理。领导者要对下属施以仁爱,下属要忠诚于领导者,所谓“君仁臣忠”。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要重视老百姓,“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老百姓是一群有德有智的群体。这与马克思主义认为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观点颇为相似。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获取权力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捞好处,而是为了上致君下安民,所以才有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的千古哀叹,才有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的千古忧思,才有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安书》)的千古生死拷问。
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权力是什么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实现对高校学生党员重新思考、重新认知权力,清醒深刻认识到权力不是用来逞威捞好处的平台,而是需模范自律、提升能力责任、树立公正为民的领导职位。中国共产党员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宗旨,这与传统文化是相一致的。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高校学生党员深刻理解共产党“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基本道德要求。
2013年11月26日习总在山东考察时讲话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共产主义的遥远和宏大,在一些人看来触不可及,但传统文化却是深刻和智慧的。真理具有相通之妙,优秀文化有共同之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基本道德的培育,异曲同工,奠定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基础。使这一优秀学生群体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道德修养,从而用崇高的道德修养指导自己的学生和生活,树立道德修养的标尺,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承担起历史使命,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