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广场舞是老年人常见的休闲娱乐活动,随着普及在农村当中的老年人也积极参与,在广场舞活动的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与年轻人的沟通成为重要的问题。在广场舞文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老年人,尤其黑龙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农村老人的留守问题成为显著的特点摆在面前,通过揭示深层次的原因发掘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广场舞;农村;留守老人
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为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黑龙江赖以为寄的是土地,庞大的黑土地资源养育了龙江儿女更是全国人民的大粮仓。而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域,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鲜明的黑土文化。
劳作于黑土地上的是辛勤的农民,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设备的更新,生产的现代化使得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带来的是更多的闲暇时间,而枯燥疲惫的农忙也使得农民有更多的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直观的问题。
在城市中,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城市里出现了一个群体,那就是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跳舞的大妈、大爷们,他们听着节奏欢快的音乐,跳着简单的舞步,成为城市一道风景。
随着对于广场舞的报道的展开,农民也接触到这样一种对身体有益,同时也是促进邻里交流的形式。在黑龙江乃至东北三省非常著名的二人转文化的原型,就是来源于农民在耕种时的一种文化活动。如今二人转已经是一种带有专业性质的演艺活动,普通百姓对其是一种文化消费,并非自身参与其中。
广场舞文化代表的是一种群体性文化,但是在这种文化的背后,我们能看到更多的社会问题,就黑龙江农村现况来看,广场舞文化未必不是一种老年人生活空虚的体现,确似养老问题就在这一热热闹闹的繁荣景象下浮现了。
随着家庭逐漸小型化,许多农村家庭也正面临和城里人一样“一对夫妇供养4位老人”的现实,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养老已成为许多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黑龙江的重担显得更加不那么轻松。世界银行发布《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及其养老保障:挑战与前景》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年轻人大量向城镇流动,与成年子女同住的农村老人比重已从1991年占70%下降到2006年的40%。
农村老年人在年轻时大多从事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体力劳动。在年老时,不仅仅因为年纪的原因体力无法再满足现状生产的需求,也因为年轻时积累下来的伤病不能治愈而痛苦不堪。据一项针对湖南、河南。河北、陕西、黑龙江五省18个自然村的调查显示,在农村老人的收入中,只有35.8%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依靠子女的经济供养高达40.2%,依靠政府、亲戚和他人资助的占24%。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发展意识较强,大家庭意识较弱,“65%~7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
留守老人的精神上的空虚是老人自杀的另外一个原因,农村老人的子女大多在外打工,而打工时间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些年轻的农民工节假日不能正常回家探亲,甚至有时过年也不能回家,独守在家中的老人便不得不每天自己生活,精神的空虚比物质上的匮乏更容易击溃一个人,老人在晚年期望的家庭团聚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精神更加的受打击,心灵上的冲击使得老人有轻生的念头。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的今天,就是大家的明天。切实改善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都与农村经济落后有关。农村经济发达了,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会随之提高。
第二、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农村老人的保障、保险体系。在继续稳定和强化家庭养老方式和政府发放养老金的前提下,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
第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完善与发展合作医疗制度。
第四、作为年轻人,工作再忙,钱再要挣,切不可忘了家里的老人,一定要抽出时间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哪怕只回家陪他们说说话。在老人身边的子女,更应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农村老人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积极面对这样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让老人不在孤独不在失落,快快乐乐的跳“广场舞”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
【参考文献】
[1]黄河:《脆弱的农村空巢老人》,《百姓生活》,2013年01期。
[2]《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11月第6期。
[3]《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及对策》,《中国乡村发现》,2013年7月作者简介:祖军,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