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曹永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91-01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工具,也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更强调情感,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应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典范作用,以情激情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有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的素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恰如其分的表情、富有情感的语言做教材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他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的片段很感人,老师用充满感情、声韵铿锵的语气,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以情带声,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学生情感血液沸腾了,很快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
二、发挥主体,领会情感
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也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丰富的语言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力,都必须通过内因才发挥其作用,所以情感教育还应寓于学生的朗读训练中。通过把教师的范读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课文本身对学生的熏陶固然是重要的,但学生的朗读是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不可忽视,它是情感体验的深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恰到好处。例:教学《梅花魂》一文时,如何理解老华侨的爱国之心是文章的重点。为此,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指导下把“外公教我唐诗宋词”“外公送我墨梅图”和“临别时赶上船送我血色手绢”这几个片段多次朗读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深切体会到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的满腔爱国热情。
三、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情感因素,预习前,先播放战争时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片段给学生看,让他们体会旧中国时期人民的苦难日子,引起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敌人的憎恨,然后播放开国大典的实况录像,让学生领悟出人们对新中国的渴望。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教师播放国歌全班起立齐唱国歌,这样,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就油然而生了,学生们进入了角色,他们仿佛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员,教师讲起课文就得心应手了。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故事、表演、电影等,只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就应努力去创设。
四、合理想象,深化情感
在老师的激励、善导、推动下,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会唱出心灵的歌曲,写出感人的文章。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文章结尾告诉学生们小女孩带着美好的愿望冻死在街头,凄惨、悲愤的心情笼罩学生们的心灵,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这个新社会里,生活在我们身边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情感得到深化,“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到处充满阳光”“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努力共创美好未来”,这样的情感熏陶在学生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总之,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我们语文教师要能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把握课堂,力争把教学中最美的一面用最真挚的感情向学生展示出来,培养出真正有情有义、人格健全、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