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及对策

2016-05-30 10:48左小川
科教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实效性高职对策

左小川

摘 要 文章针对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这一典型的产学结合模式的实效性展开研究,探索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是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并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 订单式培养 实效性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6.006

Abstract "Order-mode" of the insuranc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an effective model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finally offer innovation to these problems. Then the author gives some useful ways and advice on carrying out this mode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rder-mod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reason; advice

订单培养是指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根据双方要求共同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建立在校、企以及学生三方相互信任、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以岗位需求定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就业导向明确,在理论上能有效实现就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模式在实践中流于形式,其成效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现实就业与终身发展的矛盾,岗位所需技能与所学知识的差距,学生就业满意度等,未能真正达到订单培养预定效果,严重挫伤了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订单培养”实效性的提高已成了高职院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点。

1 当前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1.1 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原因

1.1.1 未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与法规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院校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敞开大门与企业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高职院校的“订单”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也出现的很多问题,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培养效果不理想,企业和学校违约行为,缺乏协调矛盾的权威机构等都也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教育部门对于校企合作只有宏观的政策导向,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因此,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在缺乏制度和利益驱动机制的保障下,导致订单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目标不清晰、信任度不高、约束力不足等问题。

1.1.2 缺乏规范的监督与管理

“订单”式人才培养因为是单纯的校企合作关系,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持,缺少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造成诸多订单培养过程的乱象。这种现象表现在:一是订单班学生素质不高。有的企业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是因为照顾企业员工子弟就业的需要建立订单班,因此会在订单班学生的选拔过程中进行干涉,优先录取自己员工的子女,造成订单班学生质量不佳。二是订单班学生沦落为廉价劳动力。在企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工作上,教学时间安排得很少,甚至有部分企业将订单班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在低酬劳甚至无酬劳的情况下,无限时加班加点,跑腿干杂活。三是企业和学生均存在毁约行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时间是较长的,一般2到3年,培养周期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快速的,等到学生毕业的时候,企业战略调整不能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就业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经过2到3年的培养后,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也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尤其是在培训过程中部分企业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给学生带来一定心理阴影,因此订单班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选择毁约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1.2 学校方面的原因

1.2.1 教学队伍整体实践能力不强

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出一毕业马上就能在企业中独当一面的员工,因此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要指导学生的实践,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一线工作的经验,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据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年轻并且学历较高,40岁以下教师占比达到70%,其中80%都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但这些年轻的高学历教师大多数都是一直在学校中成长,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高职院校,并没有任何的一线实践经验,不能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要求。

1.2.2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落后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基本是针对订单企业人才需求而定,一般在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后就已经制定了,但是由于快速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变化,企业的人才需求也一直在变化中,校企双方由于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一致,造成沟通困难,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及时进行调整,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另外“订单”式人才培养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总是希望投入能够迅速变现,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最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毕业就能上岗,不关注学生的文学素养、诚信品质以及职业道德等综合知识的培养,最终会造成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及忠诚度不高等问题。

1.3 企业方面的原因

1.3.1 订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快

一方面,一般和学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多数,而大型企业里面经常会有人事调整,一旦发生高层人事调整可能就会影响到之前已经签订的协议的订单班,企业或拖延时间安排实习,或安排实习后让学生独自工作,不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指导等,造成学生缺乏归属感,这对学生和学校都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很难预料的,用人需求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变化,造成订单班无法长期持续发展下去,大多数订单班都只有一届或两届,造成学校和学生的不安全感,一定程度上打击学校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3.2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为股东创造利润,培养人才是政府和学校的使命,违背了企业的目标。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企业普遍积极性不高。在订单人才培养中,大多数企业都只是在协商合作培养人才的时候会多次和学校沟通,但订单协议一旦签订,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订单班的学生的选拔、订单班学生的管理和考评等环节都是由学校单方面决定,企业基本不再参与。另一方面,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订单班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由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与其投入有一定差距,于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下,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一直不高。这是制约“订单”培养发展,影响“订单”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提高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实效性的对策

2.1 政府应出台激励校企合作的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这已被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资金上给予保障,从政策法规上进行约束,通过设立相应机构保证工作的落实。建立起校企双方的有效沟通机制,科学策划校企合作重点项目,加强正面引导,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宣传校企合作新观念。其次,设立专项基金。对订单合作的校企进行审核评估,表现优秀的予以物质奖励。最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与学校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如对积极参与“订单”培养的企业,可以在税收上进行优惠,还可以对参与“订单”培养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以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信誉;对于开办“订单”教学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在科研立项、招生、办学经费和办学方针等方面给予支持与倾斜。

2.2 制订能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订单协议签定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照教育教学规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具有预见性、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教师、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另一方面,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行业和企业发展情况、生产经营规模和预期投资领域等,提供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时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并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双方的及时有效的沟通,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及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弱,不能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一方面,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学校可以培养,鼓励年轻教师轮流去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在企业中担任一个实际的岗位,深入了解企业一线的工作情况,积累扎实的实践经验,锻炼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可以一起合作开发一些横向课题,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一线,参与技术革新与改造,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最后,学校可以不定期地派遣青年教师到乙方承担生产、项目的开发任务,及时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实现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优化。

2.4 建立完善的订单培养过程监控体系

第一,政府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监督制度,成立独立于学校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的监督,使校企双方从订单班组建到订单班学生的毕业全过程都能认真参与、积极沟通、互通有无,最终使学校、企业和学生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多赢的目标。第二,学校应成立订单班指导与管理机构,制定订单班的教学管理与激励考核制度。在与企业签订协议时,将教学管理的要求明确写进协议,尤其是企业所承担的责任部分,如企业必须委派专员向学校提供企业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企业未来3~5年的专业需求计划、职业岗位特征描述等信息,负责提出所需专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协助制定订单班“工学交替”计划;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必须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给予适当安排,并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习指导,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考核,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任务等。第三,校企合作中,对表现不好、未能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解除订单培养协议;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优先入司的奖励,奖优罚劣,建立起“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崔晓琳.论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2).

[2] 陈传端,谢英星,周静.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3] 程艳红.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1(6).

猜你喜欢
实效性高职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对策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