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俭
【摘要】:古老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陇东地区民间艺术独特的美学思想,长期以来的交通封闭形成了文化的封闭,这反而使世代相传的小生产自然经济结构和原始文化形态得以延续下来,并在世代相传的群众性的艺术中遗存下来。其中不仅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原始图腾文化和古老民俗,而且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民间传统哲学、美学体系、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陇东民间美术作品,有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但又受到意识与技术的局限,它只能以朴拙的形态展现,这正是陇东民间美术作品能抓住人心灵的关键所在,它将人类童年时期的懵懂、率真难能可贵的用一种无拘无束、活泼大胆甚至是笨拙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关键词】:陇东;民间艺术;美学思想;拙稚美
陇东地区位于陕甘宁三省交汇地带,置身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之中,它拥有极为灿烂的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由于明代以来的天灾人祸,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东、西部山区丘陵变成穷乡僻壤,长久以来的交通闭塞形成文化的封闭,这反而使世代相传的小生产自然经济结构和原始文化形态得以延续,并得以在世代相传的群众性的艺术中遗存下来。其中不仅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原始图腾文化和古老民俗,而且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民间传统哲学、美学体系、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造就了其民间艺术独特的美学思想。
陇东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取材宽泛,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无所不包。当地人民多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小物件来表达他们的心愿,家养的牛羊猪鸡犬,野生的狮虎猴鹿兔,水中的鱼龙龟蛇蟹,树上的桃杏梨瓜果等等,他们以此来表达祛邪防害的目的,除秽护身的希望。一个个小香包、一张张剪纸、一具具皮影浸透着陇东人民的智慧,是他们爱心的结晶,也是他们希望的化身。
陇东民间艺术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手法奇特。其显著特点有四: 一是原始生态文化味浓。陇东位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远古文化积淀深厚,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民间工艺作品中,大量蕴藏着人类童年时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原始文化痕迹,很多香包剪纸作品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如用绿布卷成盘蛇,再扎上几个梅花,便是龙的化身,它是龙蛇崇拜和以龙蛇为图腾的原生态文化在民间刺绣中的遗存。二是表现手法奇异多样,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追求夸张变形,着重突出头身。在很多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各种动物造型,或大头小身、有头无尾,或有头无足、有头有身无腿,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等。例如肩头狮虎,一般头比身大,有爪无腿,这既不是真实形象,又不合形体比例,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自己建立的艺术思考去设计和创作。三是比喻象征,托物言志。祛邪祈福,是陇东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題,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则是陇东民间艺术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比如借老虎狮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之气,保护自身安全;借鱼儿钻莲喻男女爱情;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之义。四是审美观点独特。陇东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不从物质生活着眼,而从意念出发,采用意象手法夸张造型,幻化姿态,多变视点,随意创作,这与传统观念里的“专业美术”有着天壤之别。很多专业美术家认为不合常规、无法理喻的东西,在民间艺术家眼中却是合情合理的。比如香包“猫吃老鼠”,民间艺人往往会在猫肚上绣几个小老鼠,因为在他们的意念中,猫吃掉老鼠后,老鼠还活在猫肚里。而香包“两面人”则在人的头部前后都长鼻子、眼睛、嘴。这是他们对人体五官功能的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又如剪纸《回娘家》中的毛驴儿仅有三条腿,另一条腿被随意删掉了。这是因为在艺人们眼中,毛驴走路是三条腿着地,另一条腿是多余的。这些看似随心而欲、“不讲道理”的作品却实实让观者忍俊不禁,进而为其中的活生生、真切切的“生活”所触动、所感动。
陇东人民把他们亲手做的民间美术品称为“耍活”。“耍活”,即人们自娱自乐的玩具,往往被有些人视为是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有学者说的好——“一切天然的自在的东西都不会俗的,粗鲁不是俗,愚陋不是俗,呆板也不是俗。”相反,只有粗鲁而装细腻、愚陋而装聪明、呆板而装伶俐才是俗气,所以俗人是装模作样的人。而陇东民间艺术作品的本质是董志塬高天厚土的培育、是數千年周祖农耕文化的滋润、更是陇东人最真实的“情与智”的自然流淌。因此,陇东民间艺术蕴含的是最真实的最高雅的美感。
另外,对艺术品的评价从来都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就民间艺术而言,从内容上它多具有避祸纳富的寓意;从形式上它有服从内容的色彩与装饰生活的目的;从材质上多是因地制宜的乡土材料……这众多的形式构成了民间艺术的独有的载体。然而在这个载体中,形式只能抓住人的眼睛,只有意境才能抓住人的心灵。每每见到一件民间的、儿童的、原始的美术作品时,总能使观者激动不已。这是因为它艺术技能的精湛吗?是因为它思想内涵的深邃吗?不是。是民间美术以它天成的拙稚美抓住了人们的心灵。从某种角度来说,民间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拙稚美是人类审美的重要尺度,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的最高形式。拙稚美是以朴拙的形态给人以美感。中国画论曰:画品即人品。大智若愚、大朽若拙,这便是陇东人民憨厚耿直而又细腻灵巧的真实写照。巧和拙不是机械的铆合,而是各向其反面转化。巧透过拙而显现在作品中,必显做作,给人以气质轻浮的形态;但是拙若透过巧而呈现在作品中就会有品位,耐看而顿觉意远思幽。而民间美术作品,它有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但又受到意识与技术的局限,它只能以朴拙的形态展现,这正是民间美术作品能抓住人心灵的关键所在。
同时,拙稚美的艺术品,常是老和生的高度统一。例如一些老艺术家的书画显得很老辣,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特别洒脱。而初看却生硬、荒率、多有缺落,给人一种重新学步的“生”的感觉。老即生、生即老。生命初发时蓬勃活力与生命成熟的骨气、洞达组成了艺术的华严之境。一些画了一辈子画的人,面对一幅优秀的儿童画自愧不如,孩子的无拘无束、大胆奔放不正是很多艺术家追求一辈子的境界吗?孰不知这正是自己童年曾拥有过的东西,只是在长期的“为学日益”的过程中给丢掉了。再看陇东民间艺术作品,它正是将人类童年时期的懵懂、率真难能可贵的用一种无拘无束、活泼大胆甚至是笨拙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民间艺术,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童年时期所独有的珍藏,寄托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包含着人类敢于战胜困难所具有的勇气与胆识。苍茫的黄土塬上,口口斑驳的窑洞,却因为窗棂炕头上鲜红的剪纸、淳朴的农妇手中舞动的七彩丝线、田间地头上演的“牛皮娃娃”而单调不起来。陇东民间艺术,以它独特的、率真的、乐观的、拙稚的艺术感染力,带给观者与众不同的关于“美”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马西林.庆阳历史文化揽胜[M].新华出版社,2003.
[3]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