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菲 张原
摘 要: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黎族骨簪,以其独特材质、别具一格的纹样以及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骨簪作为海南黎族最具代表性的簪饰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给研究黎族宗教、工艺等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对于探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民族文化旅游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骨簪;雕刻;黎族
1 黎族骨簪简介
簪,《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特指妇女插发髻的一种首饰。中国少数民族有用簪来固发、美发的习俗,各民族发簪种类繁多。其中,黎族发簪中骨簪尤其精致,有着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突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黎族自古以来就有加工使用兽骨的传统,早在新玉器时代,黎族居民就在石器、陶瓷上雕刻简洁的花纹,并且注入了审美观念。随着黎族社会和黎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雕刻艺术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到明清时期,骨雕工艺发展到较高水平,同时广泛运用于炊具、纺织工具和首饰当中。黎族润方言的骨簪工艺,更可谓是黎族骨雕之最,一直领先于当代。
2 黎族骨簪的种类及其作用
骨簪,在所有的骨雕中工艺尤为精美,雕刻技术高超,当然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黎族润方言女性盛装最常用的首饰便是骨簪,妇女在脑后挽髻,然后插入骨簪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头发散落,与此同时也作为装饰美的象征。在黎族五大方言区中,骨簪的使用者为润方言、哈方言及美孚方言,其中以白沙黎族自治县润方言为主。几乎每个润方言男女都有自己的骨簪,妇女在走亲访友、出嫁、节假日等重大活动中都佩戴骨簪,每只骨簪各有特色,纹样迥异,这已成为白沙黎族自治县润方言妇女服饰的一个重要标志。
根据黎族骨簪不同的造型,将骨簪分为单人头像骨簪、双人头像骨簪、单针骨簪、四叉骨簪以及骨梳。
2.1 单人头骨簪
单人头骨簪整体外形像一把剑,通常长度为15~25cm,其中也有极个别的长度约26cm,厚度为0.5~0.8cm。骨簪的使用范围主要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的润黎区,以牙叉镇、南开镇和元门镇为主要地区。该种骨簪正反两面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两面图案大体一致。单人头骨簪是由头部、身部和脚三部分组成,头部由人头像和帽(头冠)组成。根据骨簪的制作人王启敏先生说,骨簪的头部是一位名叫“贡嘎”的峒主的头像,在黎族民间的传说中他是一位大英雄,人们将其形象雕刻在骨簪之上,以示对他的崇敬和纪念之情。其形象大致为峒主身穿精美铠甲,手持盾牌,背上挂着剑,骑在一头怪兽的身上,意为峒主征服了怪兽。身部和脚部分别刻着各种动植物图案和三角形、菱形、几何纹等精美的装饰花纹。骨簪的头冠或身部钻有3~5个小孔,用来穿小银链和红色的丝穗,小银链上挂着精美的小铃铛和五颜六色的草珠,使得骨簪美观亮丽、多姿多彩。
2.2 双人头骨簪
双人头骨簪与单人头骨簪的最大区别在于骨簪的头部为两个单独的人头像,两顶头冠,有的是用同一个身体,也有的是两个单独的身体。这种区别主要来源于骨簪制作者的个人爱好和习惯。长度、宽度及厚度与单人头骨簪并无太大区分,中部和下部的花纹与单人头骨簪也并无明显区别。身部和脚部的花纹图案丰富多彩,风格各异,这都是由于雕刻艺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理念来雕刻的图案。
2.3 单针骨簪
单针骨簪主要盛行在润方言和美孚方言地区。其外形如同一只放大的针,长度是13~15cm,较单人头骨簪和双人头骨簪来说,单针骨簪相对简略许多,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头部雕刻有花纹图案,另一种则是光面无图案的,其主要作用便是用来盘发,通常为黎族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
2.4 四叉骨簪
四叉骨簪头部造型酷似蝴蝶,给人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感觉,主要在美孚方言地区流行。四叉骨簪的上部雕刻有一些几何纹、动植物纹样,下部分成四根,所以称其为“四叉骨簪”。长度在15~20cm,通常选用的是黄牛或者水牛的肋骨来制作。
2.5 骨梳
骨梳由梳身和梳齿两部分组成,是族骨制品中最为复杂的用具。梳身是用兩块平整的长方形骨料制成,两块骨料的上部夹着一个对折过的呈倒梯形的银制手柄,下部留有一条缝隙用来插梳齿。梳齿大多是磨细的骨针,长度约8cm,少则八九根,多则二十几根,数量不等。一端插进梳身,另一端则用来梳头发。梳身之上通常都雕刻有均匀的几何图案,梳齿上也刻有圆圈或是棋盘纹等纹样。这种骨梳既是梳头、理发的工具,同时又可以用来盘发髻,因此又可以作为装饰品,深得妇女及老人的喜爱。
3 黎族骨簪纹样解析
黎族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居住地域分布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骨簪是黎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人们思想意识、精神风貌以及审美意识在视觉上最直观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黎族骨簪的花纹纹样从内容到展现形式,都源于现实生活,都与社会历史、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黎族人民将每一个寓意深刻的图案雕刻在骨簪之上,用纹样来透露出黎族传统文化的奥秘所在。
按照花纹图案划分,骨簪的图案分为动植物纹样、几何纹样等。
3.1 动植物纹样
在黎族骨簪上出现较多的是源于自然的动植物纹样,通常在骨簪的头部与中部衔接处以及骨簪的尾部。这些动植物图案大多运用抽象的方法呈现在骨簪上,图案层次清晰,有着独特的创意和构思。
在黎族骨簪、纹样中,最常见的动植物纹样有鹿、龟、鱼、怪兽、藤叶、小草以及各类花卉等。本人在海南省白沙县搜集了大量骨簪图案,其中人头骨簪都是由一个或两个人头图案构成,据当地人讲,此人头是先前的一位峒主,他英勇善战,敢于保护他的族人,深受黎人的爱戴,之所以用他的头像雕刻在骨簪上,一是纪念英雄,二是可以保护自己。在人头的下面,有着不同图案的动植物纹样。黎族民间视鹿为“仁兽”。传说中鹿是瑶光散开而生成,能够兆瑞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鹿也表长寿,同“禄”谐音,寓有福、禄、寿之意,乃是幸福吉祥、平安的象征。由于乌龟有着长久的寿命,因此是黎族人所崇拜的动物、骨簪上所雕刻的龟纹,意味着“万寿无疆”,寓意天长日久,长命百岁。鱼与黎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管是祭祖的祭坛之上,还是在喜庆的婚礼酒席上,鱼都是必不可少之物,有了鱼,才能圆满,方可大吉大利。除此之外,鱼纹还是表现女性生殖崇拜的最佳题材,骨簪的使用者以女性居多,在骨簪上雕刻鱼纹,象征着爱情生活和谐美满,寓有双鱼吉庆、年年有鱼(余)之意。骨簪上的植物题材极为丰富,这些植物图案都是由骨簪制作者对植物本身的自然形态加以提炼,加之个人的构思及其独特的创意,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抽象植物纹。出现在骨簪上的植物纹有常见的各种花纹、竹叶纹、果纹等,这些都是人们生活幸福、生息繁衍以及硕果累累的美好象征。
3.2 几何纹样
几何纹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装饰纹样,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有大量应用,经历各个时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几何纹的简约大方、便于制作的特点,在黎族骨簪中被普遍使用,也一直深受黎族人民的喜爱。几何纹相对比较原始,通常采用连续的形式来组合排列,从而形成不同的几何元素,稳重大方的同时不失风趣。
骨簪中的几何纹样,多以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为基本形态,通过点线面的原理,雕刻成形态各异的纹样。菱形作为常见的一种几何纹样,经常被雕刻在人形骨簪上,它细致简洁,经久耐看。
常见的“十”字纹最早出现在原始时期,有十全十美之意,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原始人最喜爱的纹样。“十”字纹图案简单,易于雕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变换,从而产生多样的图案,通常出现在骨簪的中下部。同时,“十”字纹易于跟其他纹样组合搭配,使用率较高。
4 骨簪的保护及传承
黎族骨簪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簪饰文化,骨簪中体现的原始工艺以及黎人的智慧,给研究黎族宗教、图腾等历史文化提供了诸多素材。当然,对于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民族文化的探究有重要意义。
4.1 骨簪技艺传承人——王启敏
当今,由于老一辈的骨簪制作人相继离世,骨簪的制作人屈指可数,王启敏成为当今唯一的黎族骨簪技艺的传承人。
王启敏,男,黎族,生于1963年,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人,担任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文博助理馆员。
1993年的一天,王启敏跟随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地区开展的民族文物普查的工作中发现,白沙南开地区曾经有很多骨簪的制作人,没曾想到几年过去,骨簪制作人所剩无几,面对黎族骨簪技艺流失如此严重的现状,他为此担忧,于是决心去向老一辈的艺人学习制骨工艺,将其传承。
4.2 骨簪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骨簪技艺的传承大多是父传子,因此,很容易造成骨簪制作技艺的流失,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当今黎族社会,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刻骨技艺,这便造成了传承链的断裂。随着老一辈骨簪雕刻艺人的相继离世,目前掌握了雕刻技艺的人少之又少。
4.3 对骨簪的传承与发展的探究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精美的黎族骨簪与黎族服饰,会被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所冲击。对此,我们无须悲观,旧事物被新事物所替代是一种必然现象。基于这点,我们需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法则,要“因材施教”,在传承中不断改革创新。
笔者对于骨簪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做出以下几点探讨,希望能为骨簪文化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首先,完善海南岛中线西线黎族文化旅游区路线,将琼中、五指山、白沙等黎族聚居地区的特色加以开发,形成黎族特色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也会大力支持和发展黎族文化吸引游客,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骨簪得以保存。
其次,擴大黎族元素,尽可能开发系列黎族旅游产品,将传统的黎族织锦艺术、刺绣工艺、骨簪技艺中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品当中来,使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而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传统的黎族文化,让传统流入市场。
最后,科研工作者应加强与黎族骨簪技艺传承人的沟通交流,改变传统的思想,在发展中寻求创新,与时俱进。
黎族古老的骨簪文化日渐衰落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所有黎族以及黎族之外的人们共同努力去改变。海南黎族骨簪文化的价值对于研究海南黎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黎族骨簪文化的保护是当务之急。
通过本文,笔者希望对于骨簪文化的梳理能为中国黎族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潘菲(1991—),女,山东人,西安工程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