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庚洛
【摘要】:传为冯承素所摹的神龙本《兰亭序》,被后人赞为最近接王羲之真迹《兰亭序》的原貌,目前对此观点仍有颇多疑议,对《兰亭》真伪的争辩也由来已久。而这一摹本,在无真迹作为标准的参照下,何以断定其为最接近真迹面貌的神品,本文通过对作品本身的分析来阐明其艺术价值所在,综前人之述,进而言其“下真迹一等”之说。
【关键词】:神龙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一、《兰亭序》鉴赏概说
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奉为稀世珍宝,然真迹失传,只有各种摹本流传于后世,目前的研究现状依然主要是围绕兰亭真伪的争辩而展开,首先,对于《兰亭序》真伪一案,在郭沫若与高二适的兰亭真伪之辩中各执一词。郭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中认为在王羲之所处的年代里,还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书,同时从这篇序文内容上来看,《兰亭序》后半部分有悲观论调,不符合王羲之的原文,故《兰亭序》为伪作,并认为伪作的作者是王羲之第七世孙、陈代永欣寺僧人智永,后再传给其弟子辩才的。[1]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还从依托说来论证《兰亭序》是伪作,认为《兰亭序》是在王羲之《临河序》的基础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成的。并认为在“夫人之相与”之后的段落内容上有悲观消极的意味,不合乎当时饮酒赋诗的峥嵘景象和氛围。又因为这篇序文未被萧梁时代的《昭明文选》所收录,此外还从王羲之的用笔笔跡来论证这篇序文中许多处笔墨问题。高则在其《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中认为当时已经有楷书 、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认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随着考古发现及晋代墓志,墓碑的出土,不仅有隶书,还有行楷,隶楷,也说明了当时多种书体并存的现象。在启功《论书丛稿》中亦对是卷做了较为准确的分析[2]。而在对兰亭的研究现状下,更多的是对流传的兰亭各个不同版本的研究和比较,对于作品真伪的研究依然是讨论话题的一个核心。
二、神龙本《兰亭序》书写者考辨
神龙本《兰亭序》因帖首有“神龙”半印而得名,元郭天锡在题跋中云:“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榻(榻)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序》真迹上双钩所摹。”从“冯承素等”四字可看出,并没有肯定是冯承素一人所摹,项元汴的题记云:“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将军王羲之兰亭稧帖”进一步说其为冯承素所摹,然并不足以证明就是冯承素所摹,而卷首的神龙小印,只是断定其为唐摹的一个证据。
近年出土的《冯承素墓志》上云:“尤工草隶,遂临古法,奉进宸闱,载纡天睠,特蒙嗟赏,奉敕令直弘文馆。”可看出冯的书法水平很高,也有时人评其书法“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可见其能成为直弘文馆拓书人,摹写《兰亭》可谓无出其右者。而在唐代崇尚二王之法的思想下,他必定对二王的书法书风熟识于心, 且又通于古法,加之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学养,定能领会到古法中的笔意和法度。又因是受皇命所摹,必一丝不苟,其精细程度可得而,故神龙本兰亭极有可能为他所摹。
三、冯摹本下真迹一等“下”在何处?
魏晋是一个崇尚风流韵致的时代,文人雅士清谈玄学,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于行,他们率性而为,寄情山水,而王羲之生活在这样的大坏境下,他身上同样具有魏晋风流人士的影子,在兰亭之会上,他趁酒酣之际写下这篇序文,飘若浮云,娇若飞龙,它流淌的是魏晋的气息,体现的是魏晋的风骨,而唐人一味去临摹晋人笔法,也难以尽得其意,必然会受到时代的局限性,摹本一定程度上代有唐人的气息,则是必然的。
书写方式和材质的改变也是改变艺术表现形态和表现效果的因素。王羲之所写兰亭序时用的是鼠须笔和蚕茧纸,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云:“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唐张彦远《书法要录》中亦有记載:“王羲之《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而到了唐代书写的材质早已发生变化,纸、笔的不同写出来的效果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神韵,即便是双沟填墨去摹写,呈现出的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故神龙本兰亭自然难以比拟兰亭真迹的面目。此外,不同时代的人,书写方式也是不同的,据考古研究,书桌的概念到唐末宋初时才出现,书写时的姿势必然不同,不会再是临空书写,而是将纸放置与书桌上来书写,这样,就会影响到用时的正侧锋的变化,从而写出来的字必然与晋人的是有差别的。
结 语
关于兰亭真伪的争论依然真伪难辨,没有真迹为参照,只能从摹本本身去管窥和探寻《兰亭》的庐山真面目,神龙本《兰亭》既有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也有他存在的不足之处,而通过比较和分析让我们对这件作品有了全面的认识,正确去看待他的价值,让后人更为递进的探寻真迹的风貌和王书的精神,从而对王羲之书法真正面目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对这件作品最接近真迹原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注释:
[1]郭沫若《<驳议>的商讨》,《兰亭论辩》文物出版社,1977年十月。
[2]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中华书局,1999年7月,第153页。
参考资料:
[1]《兰亭》北京大学出版,上海博物馆编,2011年9月第一版。
[2]张传旭.《兰亭》真伪之争的核心问题.文艺研究,2006年第一期。
[3] 陈一梅.《兰亭序》在唐代的流传及影响。
[4] 喻 蘅.《兰亭序帖》祖本面目初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一期。
[5] 姚展雄.扑所迷离说《兰亭》,文化密码,2008年第七期。
[6] 陈忠康.<兰亭序>版本流变与影响,中央美术学院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7]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J].文物出版社,19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