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萍
【摘要】 本文从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出发,针对高效课堂构建的现实要求,从创新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完善内容,形成实施内容依托;丰富形式,夯实学生参与基础;合作探究,强化学习活动体验;主题教学,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以此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中实现自身数学素养提升,使课堂走向高效.
【关键词】 生成;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教学的过程需要科学、规范,数学教师的授课需要准备充分,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与前提. 然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学生、环境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能否正确的应对课堂出现的变化,充分挖掘其中已有的教学资源,把握教学实际,是打造课堂教学亮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主体的知识体验、能力培养与情感生成的重要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的教学目标,着眼初中生的特殊身心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数学素养,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为目标. 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追求知识内容的堆积,而是要努力让学生动起来,实现手、眼、口、心的同步互动,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化的建构与探索中,真正成为数学课的参与者、活动者、创造者. 为了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实现生生、生师之间更多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教师应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节课所设计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将内容、情境与学生认知冲突的结合点进行合理布局,按照内容的认知难度、时空顺序、逻辑结构、重点难点进行动态合理安排,预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努力将课堂学习的构成转化为引导学生有层次、有计划、有轻重自主认知、体验、反思、践行的过程,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比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制作“圆”的数学模具的课前手工作业. 在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做的圆的数学模具展示出来. 教师在进行简单的内容讲解后,引导学生组成“对学”伙伴,要求学生手持圆形模具,进行位置关系的讲解. 对于内容的设计与错误的纠偏,教师都放给学生来说. 当每组“对学”伙伴认为已经掌握熟练后,教师让他们自告奋勇,给全班同学现场示范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在示范过程中,可以向其他学生提问,由其来对相交、相切、相离的不同关系作出解答. 通过进行以上的自主学习活动,实现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学习能力培养,带动课堂动态生成的良好效果.
二、优化学科内容,形成实施内容依托
在初中数学课教学中开展生成性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首创性与主动性的同时,推进特定目标指引与特定任务驱动下的课程内容设置与优化. 具体而言,在充分考虑不同题材、课型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以期满足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需求,实现不同层次的自主学习,确保其消化吸收课程内容,激发其内心认知. 在结合初中数学学科及学生的特点设置生成化的学习培养内容过程中,一定要对组织构建、实践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提升数学课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情况的匹配度,增进数学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度,实现数学课内容在知、情、意上的充实与完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实现激趣质疑、主题探究与情感认知,带动不同学生实现共同提高,促进数学动态生成建构.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智慧顾客”的课堂活动. 某超市满两百元送八十元,但前提是618元的西服需要在打完95折后才减价. 對于商场的这种促销活动,聪明的顾客小W通过计算自己不仅没有得到实惠,反而损失49元. 于是拨打12315电话,投诉商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嫌欺诈. 请问,小W是如何计算自己会损失四十九元?当学生计算出来后,笔者对该情境进行引申,向学生提问,商家怎样设计折扣比例,客户才不会发生损失呢?学生们在完成这一题目的过程中,充满兴趣跃跃欲试,总结出了诸多计算方法. 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师生能够借助课堂生成的、源于学生而又贴近教材的内容实现有机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动态生成的目标.
三、创新授课形式,夯实学生参与基础
目前,许多数学课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让学生对于课内知识进行认知学习,而对于由课本外的知识难以实现突破,获得新认知. 为了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采取一些开放有趣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 虽然在生成性活动中会出现不可预见的新问题,但是这些新问题是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获得生成的. 通过这些问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与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有关内容时,对于利用比例关系计算学校旗杆长度的问题产生了多种思考. 有的学生认为利用相似关系能够测算出来,有的学生认为旗杆很高单凭数学计算难以测算,可谓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对于这种课堂争论,笔者没有单纯为了课堂纪律,而予以限制. 而是给学生布置了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数据测量,然后再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进行测算. 最后,在课堂之上,由学生对整个测量及计算过程进行归纳展示,有效的将课堂冲突转变为课堂活力,促进学生跳出课堂束缚,更为主动、开放的进行自主思考,充分体验参与数学课活动的现场感觉,只有学生充分体验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体验到数学课堂的内在乐趣,才能激励学生深刻体验数学课内涵,把握数学课的思维特点,达到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良好效果.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不断创新,课改方向不断转变的今天,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推进生成性教学渗透,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更乐于探究知识,达到在学习中提升能力、体验情感的良好效果. 因此,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生成意识,真正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视角出发,科学规范的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数学课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基础作用,促进生成性数学课堂构建,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责任与使命.[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程东峰.责任论: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