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梅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旨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做中学,玩中学,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解题能手”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例如:28个同学去乘船,每只船可坐 6 人,要几只船?最后一只船可坐几人?算式是 28÷6 = 4 (只) ……4 (人),而有个别好生在写答语时并没根据实际情况答成要 4 只船。缺乏生活经验和应用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和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经常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来联系学生接触到的事物与社会情况,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一、灵活选用教材
灵活选用教材,指的是教师要选编利用一些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富有情趣的问题和现象,合理灵活的处理准备题、例题和习题,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如:在“铺地砖”的教学中,课前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首先了解铺地砖有哪些情况?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创设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
如《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警察根据罪犯脚印长度推断身高的事例来引题激趣。如第七册“归一应用题”,笔者就是这样处理教材: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五分钟口算;2 、根据刚才的情景编成两道简单的应用题并口答,如一辆客车 2 小时行驶 9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 、引导学生把刚才编的应用题改编成归一应用题再教学。我认为这样处理教材,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科学。从 “ 学会 ” 到 “ 会学 ” ,从 “ 会学 ” 到 “ 乐学 ” 。又如十一册利息应用题,可在内容上作适当补充,增加 “ 民间借贷 ” 的利息计算应用题。因为随着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民间借贷,并且这些借贷的利息确需自己去计算,它不同于买国库券、存银行的利息有专业人员负责计算。如果只按书本编排的内容教学,学生会解习题却没有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结合实际,更能体现出 “ 学以致用 ”,才会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悉心指导学法
悉心指导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论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数学与周边生活熟悉事物的联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用,学了就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这样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低段常用的方法有情景模拟法、操作法等。如:相遇应用题叫两学生上台表演相向行走或相对行走,并报出行走速度,再已知行走路程就很容易求出相遇时间。高段常用的方法用操作法、咨询法、猜想与验证统计法等等。
三、精心设计教法
大量事实证明,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充当教材材料,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讨论,去发现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那么在教学时具体怎样指导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前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境。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反过来,知识又为生活服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必须在课前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境。课前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并通过社会调查和数据收集,能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为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利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例如,为了上好“两积之和应用题”,课前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跟着家长去调查,他们有的到商场,深入了解商品的价格,有的深入到公园,了解公园内游客的情况,有的到菜场,了解各种菜或水果的情况,因此当课堂上教学时,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及数据编成两积之和的应用题,并正确地解答。
2.课堂诱导学生研究生活实际,增強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为了防止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对知识生搬硬套,课堂上诱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生活实际,对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两积之和应用题”时,笔者就是这样教学的: ①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② 填好表格。 ③ 根据表格编应用题,如冬冬到水果店买水果,买了哈蜜瓜 3 千克,每千克 8 元,又买了桃子 3 千克,每千克3 元。共付多少元?象这样通过课前实际生活的调查和课堂的研究,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身边,学得特别地带劲,知识掌握地也扎实,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又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校靠近马路边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马路口去收集车流量信息,然后制成简单的统计表。这样学生通过眼看:观察各种车辆行驶的情况;耳听:听现场的声音,使学生觉得身临其境;手动:用划“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各种车辆通过的数量。使学生的眼、耳、手都运用起来很快地学会“原始数据的收集”方法,强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课后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本在应用。一个人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基掌握数学知识、理论的多少,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难题,更重要地是看他是否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时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活动,使生活题材数学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的商品日益增多,商家为推销产品,不惜以打折扣等形式进行促销。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装当一个小顾客,身带300元钱,需购买几样商品,接着给学生几天时间,用课余时间去实地考察,然后把各自的购买设计方案在课堂上交流一下,让全体学生来优化选择。同样,随着各种存款方式的增加,让学生计算一下,10000 元钱存入银行保值,应怎样存才能取得最大收益。这些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应用而去“应用”,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大纲的要求出发,创造性地开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把学生的学放到第一位,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教与学自然会进入一个和谐、理想的境界,学生们也定会张开双臂欢迎,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