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姗姗
于丹说:“汉字是藏在我们民族掌心里的纹路。”“我们不妨顺着中国人掌心里面藏着的这些纹路,去触摸一下历史,去感受文明在汉字演变上的体现。”2015年《小学语文》杂志连续7期在“名家讲堂”版块开展了关于“小学识字教学科学化”的探讨,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投入到对汉字教学的研究中去。可见,汉字文化传承的意识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中,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渐深入人心。然而,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悄无声息地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2012年11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更为深刻地指出:“教育信息化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当数字化时代来临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该何去何从?笔者经过一些教学思考与实践,努力寻求汉字教学和教育信息化的整合点。
一、微课学习,变抽象为可感
在语文日常课堂上,不是每一个汉字的学习都能巧妙地与讲课文结合的,如果用大量的时间来剖析字源字理,讲解汉字文化,不仅让汉字教学变得生硬无趣,还会使学生对汉字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但如果将单个的汉字制作成微课,用于学生课前学习探究和课后复习,反而会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汉字教学的微课即对教材中属于重难点的生字进行构字规律的分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加深他们对该汉字起源的了解,便于他们更好地识字写字。
如“冒”的微课:视频展示“冒”的古文字进行解说,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中间两横像帽里的头发,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帽子就戴不进去了。所以,“帽”字右上的中间两横中有两边不封,以此表示帽子戴在头顶上。和它相关的字还有“冕”,也是帽子的意思,所以上面两短横也是左右不封的。
再如“吉”的微课:视频展示“吉”甲骨文进行解说,
上象兵器,下象盛兵器的器具,把兵器放在器中不用,减少战争,不打仗了,就吉祥如意了。所以“吉”的上面是个“士兵”的“士”。跟老师练习写这个字。
以上两个汉字都是学生在书写时特别容易出错的字,对汉字的教学如果单纯放在课堂上,学生听过一遍后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导致学生在记忆字形时产生遗忘或偏差。将学生难记忆或难理解的汉字录成微课放在班级QQ群中,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反复加深印象,增强识字效率。
二、翻转课堂,变被动为主动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a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导学案,课前让学生开展“汉字小研究”实践活动,即每节课前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生字通过“百度”“汉典网”、在班级QQ群中学习微课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课堂上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分享自己的探究情况。
例如,学生在《石头书》一课中探究生字“叔”,PPT展示“叔”的金文、小篆、楷体。“叔”右边的“又”是一只手,左边是豆菽的“菽”。豆菽是豆子的总称。捡豆子这样的农活比较轻松,一般由兄弟中年龄比较小的人去做,所以被称为“叔叔”。
再如,学生探究生字“朋”,通过PPT展示“月”的古文字并讲解:“月”在古代表示肉,两个“月”在一起,就像我和我的好朋友手拉着手,肉贴着肉,这样才是好朋友。话虽稚嫩、拙朴,但却充满诗性,是学生内心对汉字最真实的体验。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成果,往往会超乎我们的想象。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汉字、了解汉字,从而喜爱汉字。翻转课堂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但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所以,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汉字学习能够成为学生内心自觉、自愿的向往,汉字文化如同一泓清泉在学生心中流淌,热爱汉字的种子慢慢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情境再现,变生硬为鲜活
通过微课和翻转课堂,学生对汉字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那么课堂上的学习更需要我们辅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汉字教学变得有趣、生动、有效。
例如,在教学“朵”的字形时,通过与花朵的图片相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美得就如同一幅画。接着让花朵的花苞变成“朵”上面的“几”,花朵的茎变成“朵”下面的“木”。这样的动画演示不仅让学生记住了“朵”的字形,还让学生明白了“朵”与植物有关。教学“冬”时,“冬”的两点变成两朵小雪花,让学生牢牢记住字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
再如,学生学习“既、即”的使用,老师先出示两个字的甲骨文,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看到“既”的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像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而“即”的左边也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像一人正面对食器。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动画中明白了“既、即”的区别,两者的意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出鲜活、丰满的形象,所以学生在接下来的语境填空中亦能够准确地选择,巧妙地使用。汉字因义构形的“表意”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衬托中更加明晰、生动。
总之,在数字化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善于把握传承汉字文化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使现代与经典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汉字教学,弘扬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