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雪
[摘要]美术欣赏课将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但长时间以来,在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学中,却很难体现这一目标的完整实施,探讨如何上好欣赏教学,以促进美术教学。
[关键词]美术欣赏兴趣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73
在众多课程中,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欣赏名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作品,能欣赏到作者的高尚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去感受、去体会做人的道理。美术欣赏还是一种使受教育者最直接的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人感受美、欣赏美、认识美并进一步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欣赏教学是对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通过欣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自由型——学生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第二种解说型——由教师对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第三种问答型——先由教师对美术作品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回答;第四种探究型——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起引导作用。不管教师运用哪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出生在农村,有些学生在小学时就没有上过一节美术课,或者说没有接受过一节专业的美术课,在他们的世界里,画画就是美术,美术就是画画。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培养学生对欣赏课的学习兴趣,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好奇心是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
要通过欣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懂得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就要认真地选择、把握住审美客体,使学生在审美的意识下充分感受美,深刻鉴赏美。美是兴趣的来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美术欣赏课更加生动活泼。如教学《视觉和心灵的艺术》这一课时,课前笔者找来一些图片资料,上课时通过幻灯片把《蒙娜丽莎》《千里江山图》《父亲》等图片投到大屏幕上,运用讲述型和探究型的教学方法,一边讲解,一边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出直观的视听艺术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感知、动情、联想等心理活动的欣赏过程,领略了《蒙娜丽莎》其永恒的微笑蕴含的古典之美,领略了中国“父亲”历经苦难艰辛的沧桑之美,领略了祖国大好山河的雄壮之美。师生共同形成一种和谐的教与学的默契,达到寓美于教,以美引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去欣赏美术作品
欣赏美术作品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审美的主观条件要有知识储备、文化教养以及生活阅历等。不了解一门艺术的理论知识、技巧,就不容易去欣赏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美术知识和欣赏美术作品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来欣赏作品。如讲到色彩基础知识时,互补色中红与绿、黄与紫、橙与蓝搭配,有的学生就认为这样搭配不好,但在舞台上的演员,就需要这种色彩对比鲜艳、冲击力极强的视觉效果。互补色对比有强烈的美感,但必须研究其规律。只有服从主次关系的原则,让画面形成一个总色调,色彩才能相协调统一。这样的教法,既让学生加深了美术知识,又加强了他们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在教学基础上提高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
美的东西,不一定被人发现,而被人发现的不一定是美的。审美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美术作品也一样。具有审美能力的就可以从美术作品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可以辨别作品的高雅低俗,就可以抵制低俗的东西。在绘画史上,流派五彩纷呈,流派中有优秀的作品,也有格调低俗的作品。这就要求美术教育通过欣赏教学来提高师生的鉴赏能力,辨别出美与丑。各流派的艺术风格不一,作品的特点也不一样。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站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欣赏《秦始皇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罗立中的《父亲》通过细腻、逼真的艺术形象,使我们认识了善良、朴实、憨厚、慈祥的“父亲”,加深了对父亲为我们无私奉献伟大精神的认识。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解读赏析,加深了学生欣赏的深度,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鉴赏能力。
四、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是生活”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和人,并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即学会学习,已成为美术教学中的一大课题。注重观察与想象,从自然界、现实生活、文学作品和科技发展中得到启示,吸取创作灵感,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在激发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个性得到培养和发展。 美术课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及流畅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欣赏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欣赏者的欣赏水准提高,培养审美情操,使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接受美的洗礼。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其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多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如欣赏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了这幅作品是通过表现远处人们拉着堆成山的麦穗车,而近处则是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捡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这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唐诗中的名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还发现了构图是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艺术家为了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或美学主张,在画面里布置表现对象的形、色等因素,使其形成均衡的、对比的、重复的、运动的或协调的等构图形式。又如在教学《拼贴的妙处》时,刚开始学生觉得很难,不知如何拼贴,于是笔者在讲完基础知识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欣赏各种拼贴画,以及它们所用到的材料。通过这样具体的分析,学生掌握了拼贴所用的各种材料和表现手法,从而有兴趣自觉参与艺术活动,做出了很多有创意又漂亮的拼贴作品,提高了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通过欣赏教学,学习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我们伟大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除了有四大发明、苏州园林、长城外,还有很多的文物古迹。如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莫高窟等数不胜数,这些既是无价之宝,又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艺术品,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苏州园林的很多木雕表现手法简练,北京纪念碑的人物浮雕表现手法也很简练,但概括力、想象力极强。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艺术遗产进行欣赏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我国的文化瑰宝,同时也增强自己的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之,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