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

2016-05-30 16:09李凤林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里科夫蚊帐小孩

李凤林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作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课堂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以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具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全身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之中,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极度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真正体会出了主体地位,要达到这一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去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创新思维中去。如我在《童趣》的教学过程中,先请同学欣赏两幅画:一幅图中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帐慢慢喷烟;另一幅画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小时。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小孩对蚊子喷烟干什么?他把蚊子放进蚊帐里,不怕蚊子咬么?那个小孩为什么对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我故意“悬念引而不发”留下空白,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仿佛在心湖间投入了两颗石子,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波澜,大脑兴奋了。学生自己遇到的问题当然有兴趣去解决,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得到很好发挥,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扬。

二、根据学生特征,发展学生的创新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叩击学生的思维火花。富有想象力、充满激情和幻想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如:教学《祝福》,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我就安排学生揣测,同时让学生想像祥林嫂死去的情景;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从楼梯上滚下来后,接下去就写道:“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

教师可让学生想像:死前的那一个月别里科夫在做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和谐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才能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用根据教师的手势和眼色回答问题;才能言为心声,怎样想就怎样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敢于说真话;才能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创新精神。

三、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题中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讨论争辩中达到“暮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四、大胆质疑,培养怀疑和批判精神

怀疑精神的本质是否定真理的先验性,而批判精神则是否定真理的绝对性。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石精神;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独立意识;敢于反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往往不轻易认同别人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的新颖、独到见解。此时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我不横加指责随意否定,而是顺势引导,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教学《荷塘月色》,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讲这里时运用“通感”,有的学生认真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觉得作者把荷花比作歌声不太好。理由是文章通篇的意境都很静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三个人,用“歌声”有点破坏效果,如改成“笛声”没有了人声掺杂,会更符合当时情境。这一句通感多少年来被无数人奉为经典,从未有过疑问,学生提出异议,已是从通篇的意境和整体效果感受文章的结果,我趁机让学生修改这一经典名句,学生们思如泉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拍抚似的……”;“……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绵绵的微笑似的”等等。

总之,在不断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时刻铭记“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创造性的进行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育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天地。

猜你喜欢
里科夫蚊帐小孩
挂蚊帐
挂蚊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挂蚊帐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