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之间的行为相互影响。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非常关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而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同时也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做人、成才教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环境若时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加强学生心理环境的优化,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的优化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能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取决于学生对学科的思想认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心理特点等情况,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该学科在学生思想中所占有的位置,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知识接受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恰当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优化方法,取得较好的师生合作学习和教学效果。
二、多激励勤引导,优化学生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 同时,教学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勤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维护学生的心理平衡。 学生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与同学间、老师间和家长间的关系,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的困扰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引導和处理,将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失去平衡,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巧妙又正确地引导学生正视各种矛盾,勇敢积极地化解矛盾,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保持平衡心态。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优化学生心理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一个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最高水平。”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四、发挥教师的情感效应,优化学生心理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一旦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一流的教师也只能教出末流的学生,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所以,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和满足,而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始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通过优化学生心理环境来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