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17世纪的小城。天空中,大块大块灰白色的云朵压得很低。近处是波光粼粼的水面,河里有船,河上有桥,岸边有三三两两的人。对岸灰红色房屋的倒影投射在水里,远处露出教堂的尖顶。
这就是荷兰黄金时期的杰出画家弗美尔的代表作《代尔夫特的风景》的画面,这幅画作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风景画之一。
几百年之后,时过境迁,画面上的很多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小城仍如画中一样静谧美好。
代尔夫特是荷兰南部城市,位于鹿特丹和海牙之间。中世纪初,小城诞生在人工水道边,名字来源于荷兰语“挖掘”。开始只是个小村庄,慢慢演变成重要的市集中心。1246年,它被伯爵威廉二世授予城市权利,成为荷兰最早的城市之一。
小城被运河围绕,由小桥连接。河畔、桥上、街边、门前,处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自行车,简单朴素的,花枝招展的,是交通工具,是装饰品,也是移动广告牌。乍一看小城有点儿像阿姆斯特丹,难怪被称作阿姆斯特丹的缩影,但少游客,更安静。
17世纪初,代尔夫特是荷兰的绘画、艺术、手工业和科技中心。1602年,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公司之一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办公室,贸易蓬勃发展。繁荣兴盛的城市滋养了众多艺术家,其中,弗美尔的名字和代尔夫特最密不可分。
弗美尔1632年出生在代尔夫特,43岁病故并葬身于此,一辈子没出过远门。他擅长用色彩表现空间感和光影效果,作品主要表现17世纪荷兰的风土人情。他一生总共完成40余幅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34幅,如今散布在世界各地。
当地的弗美尔纪念中心一幅原作都没有收藏,只有34幅画的复制品,但展示了画作背后的故事,并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进入馆内,犹如步入400年前的代尔夫特,可以感受到当时浓厚的学术和艺术气氛。游客可以在工作室体验“暗箱”,感受画家如何捕捉光线、还原色彩和构图。
售票处有纪念邮票出售,工作人员骄傲地说,这种邮票只有我们这里才有。邮票上印的是弗美尔广为人知的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画中少女转身回眸时那眼神迷茫、朱唇微启、似笑非笑的神情,300多年来捕获了无数观者的心。少女衣着简单朴素,却戴着光彩夺目的金色珍珠耳环,这使得她的真实身份以及和画家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在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的笔下,这些疑团变成一个哀伤的爱情故事:一个为繁重生活所累而萎靡沮丧的30多岁画家和一个美貌穷困的17岁帮佣少女互相吸引,却只能用眼神交流,最后少女嫁给了年轻的屠夫,画家以少女为原型创作了这幅传世名作。
英国导演彼得·韦随后把它搬上了银幕。他带着摄制组来到代尔夫特,从保存完好的弗美尔故居中获得灵感,拍摄了这部如诗如画的电影。剧中少女由美国著名影星斯嘉丽·约翰逊扮演。以美艳著称的斯嘉丽戴上珍珠耳环、穿上17世纪少女的朴素服饰时,倒也惟妙惟肖。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去荷兰旅游时看到了弗美尔的画作,大为倾倒,在给朋友的信上写道:
“在海牙博物馆看见《代尔夫特的风景》那一刻,我感到自己见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油画。”他把这个经历写进了其巨著《追忆逝水年华》。书中写道:唯有艺术,可以重寻时光。
的确,荷兰的黄金时期就停留在弗美尔的画上,凝固在画中人的衣饰、屋里的摆设、建筑的外貌以及城市的风景里。而时间又何尝不是普鲁斯特作品的真正主人公?在他笔下,时间呈现不同形态,带着质感、温度、气味和声音。
具有使时光停步的魔力的,不仅有弗美尔的色彩和普鲁斯特的文字,还有代尔夫特著名的陶瓷。借用当地旅游网站的夸张说法,在代尔夫特呼吸的都是陶瓷!博物馆、艺术廊、工作室、商店,处处可见精美的陶瓷艺术。
代尔夫特的陶瓷制造起源于16世纪末,由于邻近的安特卫普的没落,众多陶瓷工匠逃到这里,另起炉灶。最初流行的是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风格的陶瓷,17世纪初,中国陶瓷被东印度公司浩荡的商船队载入港口,迅速风行。陶瓷工匠们开始模仿中国陶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代尔夫特蓝陶,流传至今,成为当地著名旅游纪念品。这种蓝陶很像中国的青花瓷,令远道而来的我们倍感亲切。不过,亲切归亲切,因为太眼熟,反而引不起我们的购买欲。
代尔夫特的内城不大,却集中了无数风格各异、令人垂涎的餐厅。我们好容易选定了一家餐厅,菜单却是荷兰语的。问漂亮女招待有没有英语菜单,她甜美地笑着说,没有,但我就是你们的私家翻译。接着,就用流利英语介绍起餐厅特色菜来。是的,虽然有悠久历史、辉煌过往,代尔夫特人却非常谦和,我们在这儿得到的服务堪称最佳。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第47期 玛达姆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