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314元,较前一交易日大幅下调145个基点,创2011年4月以来新低。这次中间价下调是在前一日人民币即期汇率收盘实现回涨的前提下发生的,并且远低于昨日收盘价6.5157,让市场倍感意外。
最近一个时期,人民币汇率连续贬值,被市场猜测是中国央行利用西方圣诞节假日期间市场交投清淡来趁机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另外,2016年第一个证券交易日,中国A股出现大跌,并冲击全球市场。人们担心,中国或会再次发生汇市与股市以及其他市场“共振式”的下跌。1月5日,有媒体表示,中国开始干预汇市以提振人民币汇率,并帮助稳定股市。但1月6日中间价出人意料的下调表明,央行对人民币贬值的幅度容忍度提高了。
去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释放了人民币贬值压力。第一次是“811”汇改,即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出现了一波急速贬值的现象,并伴随着股市下跌。从去年年底开始至今的新一波贬值,实际上是在市场的预料之中,这是因为,去年年底央行重申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使市场形成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而同期美联储加息,也加重了人民币的贬值压力。目前,市场在猜测央行的底线。
在一定程度上,过去几年人民币保持强势被理解为是为了加入SDR做准备。同期,包括其他发达国家或经济体货币在内的大部分世界货币对美元都出现了巨大的贬值幅度。这使人民币其实被高估了。现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初步形成,弹性更大,而央行也退出了日常干预后,因此,人民币回落到一个合理的汇率水平是自然的事情。这不应被理解为竞争性贬值,而是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高估的修正。尽管人民币兑美元最近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但仍然不及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整体上的贬值速度与幅度。
从中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2016年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克难之年,可能出现阵痛,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这种经济与利率下行的趋势,与美国经济强劲复苏、货币政策逐步由超宽松回归正常化是背道而驰的。强势美元下,人民币必然会出现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会大幅贬值。
从全世界来看,在美元逐步走强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将承受巨大的冲击,美元回流美国会加速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显然,中国是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中经济最为稳定的经济体,并将继续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中国巨大的内部市场以及较高的增速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会处于全球前列,因此,人民币贬值空间并不会太大。目前市场只是在寻找合理的水平,而这一过程因为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而产生了“陌生”的动荡感。
人民币贬值对当前中国经济利弊兼有。首先,这会抬高中资企业的海外债务的融资成本,甚至出现风险。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及企业发行的包括债券和贷款在内的美元债务未偿还余额约为5814亿美元,人民币贬值将会让这些企业承受较大的汇兑损失。其次,人民币贬值会加速套利资金外流,个人主动购汇意愿也会上升,从而进一步持续地对人民币构成贬值压力。外汇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货币供给,产生货币紧缩的作用,要求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然,人民币贬值也会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的竞争力。在过去几年,由于人民币单边升值以及人工成本的大幅增加,导致中国制造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出口大幅萎缩的现象;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强势刺激了中国人大规模出国消费和购物。人民币贬值将提高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也会降低人们海外购物的能力。
目前看,市场因中国央行干预意愿较低而推动人民币加速贬值,这是对央行与市场的双重考验。央行应该提高容忍度以便形成人民币的市场弹性,市场也不应因恐慌而丧失理性。当然,中国监管部门要加强流动资本管理,防止资本大进大出对汇率与金融体系造成破坏性冲击,人民币如果度过目前这一关,将会为其国际化打下牢固的基础。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