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丽琼
摘 要:“物理美育化课堂”是指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优秀的教学技艺,充分渗透美学教育,引导学生体会物理之美,保持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多角度挖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的美育实施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美育;实施途径
我国的基础教育方针一直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其中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里的“美”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认识的缺陷和考试体制的束缚,物理教学中过于强调科学概念的灌输和科学理论的学习,不重视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存在着很不利的一面。
针对此现象,笔者提出了“物理美育化课堂”的教学理念。所谓“物理美育化课堂”是指物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优秀的教学技艺,充分渗透美学教育,引导学生体会物理之美,保持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发展和情感态度世界观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对初中学生来说,因其逻辑抽象思维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利用“美育化课堂”来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内在驱动力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自己的实践研究谈谈初中物理美育化课堂的实施途径。
1 挖掘本质,体会物理知识的科学美
物理学是人类为研究物理世界而创造的一门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物理学的美是属于理性的美,除了具备科学美普遍的特征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一些特性。
1.1 简洁美
正所谓“大道至简”,物理学的美最简单、最精粹之处,就是这种“简单明了”的简洁之美。物理美的简洁性并不是指物理内容本身简单,而是物理理论体系的结构、物理规律的描述和表达形式的简洁。例如,种种作用力在本质上可简洁归纳为四种: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例如,运动和力的关系曾经困惑人类几千年,但一旦揭开其神秘面纱,呈现出的关系“F=ma”简单明了;又如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最少的符号,揭示了深奥无比的自然规律;再如被物理学家们争执了一百多年的“热”,却仅以十个字做了结论:“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1.2 对称美
物理学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存在、结构、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称为物理学的对称美。物理学中的对称美既有物理现象的对称美,比如运动与静止,引力与斥力, 正电荷与负电荷,“电生磁”与“磁生电”, 物质与反物质,粒子与反粒子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包含各种数学空间的对称美,那是一种理性范畴的对称,例如空间平移对称对应于动量守恒定律,时间平移对称对应于能量守恒定律,旋转对称对应于角动量守恒定律等等。
1.3 和谐美
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反映物理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物理知识构成了既千变万化又和谐统一的完美图景。例如在宇宙领域,各种星系、天体都在进行着复杂的运动,但各种星体的运行轨道又是有规则的,宇宙中各天体的运行配合得无比默契和谐,犹如在合奏一首雄伟壮丽的星空交响乐;在宏观领域中,晶体是一种典型的有序的和谐结构,这种由若干平面围成的多面体具有规则外形,其各个几何平面之间的夹角固定不变;在微观领域中,原子世界是一个有序和谐的世界,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等等。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感悟物理知识的科学美,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关系式背后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指导学生从规律结构的对称性来认识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充分感受物理和谐美,那么物理教学无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畅游历史,体会物理学家的精神美
纵观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家们在探索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本身就是一部气势恢弘的美学史诗!例如,布鲁诺被罗马教会驱逐迫害仍坚持捍卫真理直至被活活烧死;富兰克林为了证明雷电与普通静电的一致,冒着生命危险做了用风筝“引”雷电的著名的“费城实验”,而利赫曼则为同一目的而惨遭雷电击死;这些都包含这科学家们不惧权威无畏危险勇敢献身科学的人格美。居里夫人用两年多的时间研制铀盐,并提炼出放射性元素,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中国现代的物理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表现出同样的爱国主义精神;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虽然构建了经典物理学的宏伟大夏,但他却向世人宣告“我看得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朴实的话语表达了谦逊的人格美……
物理教师在引领学生畅游物理知识海洋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科学家们勇攀科学高峰的拼搏精神,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格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
3 创设情境,体会物理学科的实验美
德国一位学者有句精彩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靓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15克盐全部吸收。如是,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愉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魅力和美感。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从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现象上培养审美感,有目的地进行美育渗透,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在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时,笔者先播放一段音乐视频让学生欣赏惊涛拍岸、丛林鸟鸣、雨水滴答、乐队演奏、电锯切割、工地打桩等等声音,将学生置身于声音的世界,欣赏声音的美妙与神奇,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地提出与本章有关的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与传播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而有的声音那么刺耳……;继而在探究“声音的产生”,通过一系列发声小实验:如何让橡皮筋发声;如何让纸片发声;如何让音叉发声;人如何发声?通过学生的实践和观察,寻找发声体的共同特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4 善用资源,体会学科渗透的和谐美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1 ]是《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学科渗透的意识,多角度收集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科渗透的和谐之美,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利用其他学科为本学科服务,同时又用本学科知识来促进对其他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4.1 与语文学科相结合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科综合,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更加爱物理、爱生活、爱祖国,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欣赏“满眼风光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等等,学习有关参照物的知识;欣赏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学习热学知识;欣赏“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学习光学知识;欣赏“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学习声学知识等。
4.2 与数学学科相结合
物理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运算过程中,其中应用数学图象分析问题或总结规律是物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比如力学中的v-t图象、s-t图象、m-V图象,电学中的I-U图象等,无不是用一个简洁的图象揭示了物理学的规律之美。
4.3 与生物学科相结合
如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研究“草原犬鼠的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再如学习“自然界能量转移或转化”时讨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怎样转化等等。
4.4 与地理学科相结合
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后解释日食、月食现象;学习“地磁场”时分析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地理南北方向?学习“物质的比热容”时分析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和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有什么不同?学习“物态变化”时研究“自然界的水之旅”,认识雨、露、霜、雪的形成原因等等。
4.5 与音乐学科相结合
在学习《声音的特性》一课时,通过欣赏女高音和男低音的演唱的歌曲,学习有关音调的知识;通过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相同曲子,学习有关音色的知识;通过学习回声的知识,反过来理解大型歌剧院设计上利用回声加强原声的奥妙之处等等。
4.6 与美术学科相结合
学习“光的三基色”时与美术课上“颜料的三原色”进行对比;精心选择各种适合课程内容的精美图片,如:学习 “电路”时视频展示出城市的街灯夜景,学习 “光的传播”时展示阳光透过树叶缝隙的图片;学习“机械能”时展示贵州黄果树瀑布等,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畅游知识海洋。
4.7 与体育学科相结合
截取校运会中学生的比赛视频,百米赛跑可以研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篮球足球比赛可以研究“力的作用效果”,铅球跳远比赛可以研究“物体具有惯性”等等,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学习物理知识。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方位地与信息技术学科结合,同时进行哲学、德育、生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5 言传身教,体会教师的榜样美
物理学家克莱因讲过:“物理学不应该教成一堆技
术,而要教成思想概念的诗剧。[2 ]”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相结合的素质。古人亦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初中生的心智特点使其更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更容易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学科。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个人魅力,如语言简洁幽默美、逻辑思维严谨美、板书板画流畅美、仪态健康自然美……提高课堂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说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3 ]”只要物理教师本着艺术创造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观点,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重视课堂中全方位的美育渗透和培养,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愉悦学习,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定能“润物无声”,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伦纳德·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