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问题的有效利用

2016-05-30 10:48:04杜红彪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同学老师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的语文课教法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很多语文老师按照课堂预设的程式有条不紊地“讲”下去,因循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来处理课堂问题,这样的课堂便缺乏活力,很难做到“从学生出发”,依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语文学习的特点,去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了;也谈不上做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更无法实现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之目的,不能在注重知識、技能传授之时兼顾学生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而,要形成开放且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学,还需要语文老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并要抓住契机,激活课堂,开启学生自由表达之窗,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让其个性闪耀出创新的华光。

很多老师认为,课堂生成问题是随机的、不可控的,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问题并不冲突,二者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课堂教学不可能事无巨细,老师把课堂的每一个知识传授的细节都设计好,完全按照“模子”里的每一个“刻度”来一丝不苟地执行。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师生是通过互动的方式来猎获知识之鹿的,方式必须多样,而且“知识之鹿”是灵动的,是奔跑着的,“死套子”去套灵动之鹿,实在勉为其难。陶行知先生说:一切教法从属于学法,学生怎样学,我们便怎么教。

因而,课堂预设的前提是充分尊重学情,重点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充分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问题,兼顾学生个性与情感,从而获得最大效益。

课堂预设的要求甚高,因为它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它被赋予了激发学生内驱力、点燃学生激情、催生其创造力的职责与功能。因此,课堂设计的起始点就要立足于“课堂问题的生成”,让这些问题激起千层之浪,使死寂之湖碧波荡漾,让风平浪静之海怒涛翻卷。

我在教授《边城》时,由于在课堂预设上面做好了功课,收到了好的效果。本来,我原想按照教授小说的传统套路来讲授这一课:从自主阅读,到梳理情节,再到分析人物形象,到归纳小说主题,最后是分析写作特色。如此按部就班地讲,四平八稳,泛不起多大波澜,学生的激情时有时无,其情趣必然大打折扣,更谈不上深层次探究、感知边城的人情美、环境美,美感享受几近于无。学生在老师的具体安排下,一步一步地被推着做赏析,老师像一步做完一个任务似的,哪里能求得自由开放、灵动、热情的课堂呢?

我调整了备课思路,首先考虑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学子,他们向往自由,更渴望将来得到美好的爱情;他们成长于21世纪,在新时代的开放、文化的多元化之环境中长大,他们不再是像我们这一代人的高中阶段,谈爱脸红,言男女之事必羞,男生与女生见了面,脸碰脸也不交流……时代变化了,学生的观念解放了,新的教学构思也要与时俱进,切合人性的特点。

于是,我放弃了传统保守的授课方法,从青年学生的情感特点切入,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情节?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湘西美在哪里?

3.翠翠和二佬两人各自吸引对方的是什么?

4.小说以悲剧而结尾,你认为酿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错在翠翠吗?

当我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后,他们立刻活跃起来,他们对此大感兴趣,特别对第一个问题异常兴奋。自行阅读后,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朗读精彩段落,阐述个人感受并能指出该段文字好在哪里。如此以来,不待老师讲析情节、人物描写手法、文字蕴含着的意义、人物的心理、性格分析等等,学生们自己都说出来了。有的甚至比教参上的分析还详细、透彻。面对如此活跃的场景,当堂研讨学生们所生发的一个个新问题,真是其乐无穷,学生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我们当老师的何必越俎代庖、苦苦为其背包袱呢?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会出现一些老师意料不到的新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令人尴尬,但要是巧妙化解,却又能使课堂风趣怡人,顿生光辉。

如:在讲《长恨歌》时,分析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时,一位男生突然道:“君王咋不上早朝了?”有不少同学大笑。不知道这位男生是真不懂,还是故意装糊涂而做此调皮的一问。此刻,假如老师板着脸训斥学生,肯定不好,因为这也是“应激反应”啊!假如老师不管不理,好像老师无法应对,有点“示弱”,因为学生们都在看着老师该怎么应对。假如老师不作点评分析,那么唐玄宗荒淫无度的生活造成天下大乱的主因,就会被轻轻放过,起不到教育作用。

怎么办呢?我望着大家,微笑着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是啊,为什么汉皇(其实为唐玄宗)就不能起早点呢?”同学们笑着说:“他根本起不来!”“为何起不来呢,是因为日理万机累的吗?”“不是!”“是忧心黎民生活疾苦或忧心敌国入侵而多天没有睡好吗?”“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同学们会心地笑,那位大声提问题的学生也跟着笑。我接下来说:“都怪杨玉环太美了!”同学们们大笑。“‘美不是罪,也不是错,为美迷醉才是错,为了美色而荒废朝政就会铸成祸国殃民的大错。古人云‘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同学们,我们用文雅的话讲这两句诗写出了唐玄宗怎样的生活?”“荒淫”“纵欲无度”“沉溺于美色,毫无节制地纵欲”,同学们纷纷道。“是啊,这样的一国之主,一个男人,爱美人胜过爱江山了,国家怎能不动乱呢!真是:‘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历史之深重教训,不可不引以为鉴啊!”同学们开始陷入深深地思索了……

我不但有效地化解了难以用日常之语解说的尴尬,而且抓住这个契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给他们以深刻的启迪。

课堂问题的生成,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在感悟解析文本过程中,依据个人独特的审美角度、个性爱好、个人经历、联想与想象力等,对文本做出独有解读、认知,或提出质疑,或对已有的结论予以重新定位定性思考而产生的。

在讲《李凭箜篌引》时,该诗的侧面表现手法应作为讲析重点。在我和同学们共同分析到诗歌的最后两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时,一名学生兴致颇高,突然大声说:“老师,李贺在这两句诗里用月宫的传说,通过吴刚、玉兔的表现来烘托音乐的动听,他为何不用嫦娥的表现来烘托音乐之美呢?”听了此话,我的头脑中灵光一闪:“好!一个训练学生的机会来了。”我随机道:“这个问题提得好啊!嫦娥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不妨以嫦娥为写作对象,模仿李贺的诗句来创作几句诗,用以侧面烘托李凭弹箜篌的高超技艺。请拿出纸和笔,发挥你的想象力,看谁写得出精彩的诗句,来和李贺的诗媲美!”于是,同学们的兴致一下子被激起来,纷纷起笔创作。

几分钟后,学生们还真的写出了不少意境优美的诗句呢!试举出几例:“嫦娥掩面凄然听,广寒宫冷月色清”;“嫦娥闻声起徘徊,感怀天宫不该来”;“嫦娥泣泪连珠子,乱云飞度寂寞舞”;“广寒宫冷凄然听,清辉玉臂泪莹莹”;“悄然凝睇思幽怀,怅恨绵绵折桂木”……所创作的诗句虽然尚显幼稚,押韵、合辙还有一些问题,但學生的创造精神被瞬间激发,情致高昂,焕发了自由创作的个性,实在难得。假如只是一味地讲析,让学生被动地听老师个人讲析,那么,这节课便少了这抹异彩,趋于平淡甚至于僵化。

有时候,课堂生成的问题有利于拓展与深化教学,这样的生成问题往往与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相关联。有一天上午,我在讲诗歌鉴赏专题时,讲到关于诗词的“意象”知识,讲“雁”、“梧桐”、“阳关”、“杨花”、“连理枝”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当讲到“柳”时,很多同学异口同声道:“‘柳与‘留谐音”,说这个“柳”的意象多与送别、挽留相关。我原准备在将来高三模块复习时,再拓宽学生对这一个“柳”的意象的认知视野,此时学生们竟然都异口同声地认定“柳”就一个“留”的意义,容易形成“固化式”思维,对今后的学习不利。于是,我反问道:“难道‘柳仅仅表示‘送别挽留之意吗?”学生们陷入沉思。我接着说:“现在请你们回忆或利用教室内的电子白板即时搜索,或查找课本、词典,找出写有“柳”的诗词,看一下这些诗句中的‘柳的意象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们马上陷入忙碌之中,有上台用电子白板搜索的,有查诗歌鉴赏辞典的,有翻读书笔记的,还有默默思索的,课堂上学生们活跃起来,查到这些诗词后,他们自发地讨论交流起来。

等了一会儿,我让学生们把这些诗分分类,找几个代表分别阐述。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此诗中之柳象征着春之美好,是明媚之春的写照。

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此柳是比喻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思交融在一起。

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借咏柳表达诗人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情,真是伤迟暮、叹身世。

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人借咏柳表达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

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写柳以讽刺阿谀奉承、极尽谄媚之能事的佞臣小人之徒,表达对晚唐腐败的愤懑。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杜甫的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也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展示他们自己探求来的“成果”多么快乐啊!

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承载着学生灵动的思维,闪耀着师生互动的情感火花,浸润着为师者的高妙艺术,呈现出新课标改革的前锐思想。它是不可多得的教育教学资源,稍纵即逝,既有从教者孜孜以求精心设计的铺垫,又有受教者临时意兴勃发所带来的机遇,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足以让课堂绚丽多彩,在质疑思维探究行进的深幽之林,恰恰传来婉转的丽声。

杜红彪,教师,现居河南虞城。

猜你喜欢
同学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