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丙娟 刘宇 田敏 刘珊
【摘要】:慈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个项目通过研究当大代学生的慈善意识,分析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以及对慈善的认知,参与和行为表现,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慈善意识和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慈善活动提出了较为可行的途径,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实现社会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慈善意识;现状
1.概述
1.1研究背景
民政部2011年7月15日在京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新形势下调解利益分配、增进社会和谐,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对于慈善的认知,参与以及行为表现对我们的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都有重大的意义。
对慈善不同的了解程度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差别。当代大学生普遍参与过慈善活动,但是对慈善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从而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差别。
1.2研究内容及目的
本课题通过研究当大代学生的慈善意识,分析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以及对慈善的认知,参与和行为表现,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慈善意识和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慈善活动提出了较为可行的途径,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实现社会价值。
1.3研究成果
问卷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慈善意识的认知具有局限性。“慈”为老一辈对小一辈的关怀,或是强者对弱者的人文关怀;“善”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互助。大学生对慈善意识的认知或是对慈善活动的认知粗暴的理解为捐款,献血,支教或是关懷孤寡老人等活动,受到媒体或网络间具有感情色彩或是观点引导的舆论或是文章的影响,对慈善缺乏宏观的认知,以及与大学生慈善力量不相匹配的基本认知。
针对以上提出的投票的诸多弊端,给出以下解决措施:学校拓宽参与慈善活动的渠道,扩大校园宣传,培育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引导大学生参与慈善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慈善超市等都是非常好的慈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应积极组织慈善活动,引导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加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1.4创新点
1)研究内容结合六合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更全面的分析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慈善意识,而且与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相结合,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通。
2)结合统计软件SPSS19.0和excel,对有效数据进行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得出较为客观合理的现状分析
3)结合学校特色,提出可行的提高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建议,鼓励大叙述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2.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
2.1大学生对慈善的认知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自身对于慈善的事业的关注度不够,社会责任感仍需加强。
大学生平常对于慈善事业的关注度远远不够,了解慈善机构的数量在6个及6个以下的百分比远远大于6个及以上的百分比。而当代大学生对于希望工程、红十字会这样大型的慈善机构所知众多,但是对于春蕾计划、中国扶贫基金会这样稍显不出名的慈善机构了解较少,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慈善机构的了解幅度偏窄。
2.2大学生对慈善活动的态度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现在慈善机构越来越透明化,当代大学生对于慈善机构的信任度加强,因此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随之有所提高。
当代大学生对于慈善机构非常信任,愿意通过社會慈善组织或者校内公益组织参加活动,相信组织的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66%。并且,当代大学生对于慈善的看法越来越冷静,即使现在有些慈善机构带有商业色彩,但是只要这些慈善机构能够切实的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大学生的接受程度普遍偏高。
2.3大学生对慈善活动的行为
从行为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愿意参与慈善活动,但是参与慈善活动的方式有限,面较窄。
大部分的学生都愿意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略尽绵薄之力。但是,当代大学生参与的活动,大多是学校或者班级组织的,对于网络公益募捐或社会事件触发的慈善、校外社会组织慈善活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较少。由此可以预见,如果大学生离开校园,那么参与慈善活动的比例将会大大降低,大学生对于慈善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行动的力度也不够强。
3.改善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建议
一、从学校层面: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大学生的慈善认知。学校拓宽参与慈善活动的渠道。扩大校园宣传,培育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年级、分阶段地在校园课程中增加慈善教育内容或组织实施慈善教育活动。系统完善的学校慈善教育可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慈爱之心、善良之心、同情之心等健康情感,确立助人的理念、正确的理财观念。应该充分认识到,创生学校教育中慈善捐赠教育教学体系,对民族的未来、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能够产生其它教育形式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从学生层面: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引导大学生参与慈善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慈善超市等都是非常好的慈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应积极组织慈善活动,引导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加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大慈善文化的宣传力度,利用大众媒体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慈善美德。大众媒体在国民教育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大量的媒体报纸和社交网络分析获取信息,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和认同感。父母和长辈要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要经常参加社区和其他组织的募捐活动,教导子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回馈社会,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
4.总结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慈善意识,据此分析慈善意识的现状,展开对当代大学生慈善认知,慈善参与以及慈善行为的探究,发现背后存在的影响因素,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以及如何才能通过慈善做到最有效的帮助上提出可行的解决途径,引导和号召更多的大学生来关注和参与慈善。同时也为今后开展慈善活动的同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魏艳.大学生慈善意识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05):168-170.
[2]张梦云.大学生慈善意识的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5(15):127-129.
[3]闵清.大学生慈善意识与校园慈善文化的培养[J].学理论,2014(23):233-235.
[4]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Z].201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