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寇宇利
〔摘 要〕 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贯穿于哲学史的重大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论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从缺乏个性到有丰富个性,同时加强共性的历史。“有中国特色”于十六大前夕改为“中国特色”,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加上“有”字,只表明某种属性存在的事实,完全不关乎其存在的程度;去掉“有”字,表明该种属性已经上升为本质属性。中国特色表示个性,社会主义则表示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关键词〕 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2-0015-03
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放在一起,并提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的实质是一个自信,对中国特色的自信。中国特色如此重要,许多学者反映,关心或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人一听“中国特色”就糊涂,弄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外国人糊涂,是不是我们自己就明白呢?“中国特色”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一直缺乏专门研究和阐释。这一概念在表述上有一个发展变化,它的发展变化也没有得到重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准确理解中国特色含义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要解决的问题: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1.个性是关键
做人做事与治党治国有共同道理,都要充分发展个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党和国家,个性同样重要。俄国革命何以成功?就因为布尔什维克能够特立独行,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政党有所不同,有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更适应俄国缺乏民主自由的政治现实;在道路方面选择了不同于西欧“世界革命”的“一国革命”。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何以成功?因为他也比较特立独行,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对这种品格的诠释。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对它形象生动的阐释是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讲的:走自己的道路。
2.共性是根本
凡事都有度,发展个性固然重要,但是不能走上极端。一个人在追求个性的时候,不能否定人性,乃至缺乏和丧失人性;在追求另类的时候,不能脱离人类。在这方面,治党治国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有个性而没有人性,另类到不是人类,是历史上太多悲剧的根源。
3.个性与共性同等重要
在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加强共性,或者说,平衡二者的关系。个性和共性之间没有一个形而下的界限,即物理的界限;也没有一个形而上的规定,即抽象的公式;因而只能追求动态平衡,二者的关系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经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总的来说,不论是个性还是共性,两者都是一种形式和手段,都不是目的。例如,中国妇女缠脚的时候,欧洲妇女在束腰;中国男人留辫子的时候,欧洲绅士在崇尚假发;这些行为不管被看作个性还是共性,都不见得有什么价值。在当代全球化的时代,许多时尚风靡全球,例如炫耀性消费,几乎要成为共性,但是这些共性也没有多少价值。因此不能因为是个性或共性就盲目崇拜;论及取舍,必须以人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其价值标准。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只要增进总的价值,方向和比例的任何调整都是合理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意义是在国家的层面上,妥善处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它包含两个部分;“中国特色”是一部分,讲个性;“社会主义”是一部分,讲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为非常成功的理论,对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关系必然有科学的解决方法,并且有高度凝练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它同样包含两个部分,“马克思主义”是讲共性;“中国化”是讲个性。整体上就是把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是命运比较曲折,被提出后没有得到坚持,解放后毛泽东把它修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國具体化”。[2]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重新提出“中国化”的概念,并且用它概括整个党的历史,他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括进一步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共同的精神实质,同时表明“中国特色”的历史方位。
二、“中国特色”的演变及其语义学解释
“中国特色”由邓小平提出,但是他的原话是“有中国特色”,这一变化发生在党的十六大前夕。[3]“有中国特色”与“中国特色”有区别,而且是有本质区别。
比方一位女士,远看是满头青丝,近看有几根白发,对她的正确表述是一个“有白头发的女子”,错误的表述是一个“白毛女!”同理,看见一匹黑马,如果发现它身上有几根白毛,只能说它是一匹“有白毛的马”,不能说一匹“白毛的马”。要不然,只要有一根白毛,岂不成了白马王子之马?
从这些用法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加上“有”字,意味着不论百分之一,百分之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九十,还是百分之九十九,都叫有;即不论是极少数、少数、多数、大多数,还是绝大多数,都叫做有。“有”不告诉你有多少,只是和“无”相对,必然起到弱化语气和模糊内涵的功能,并且一般地表示“有而不多”的意思。相反,去掉“有”字之后,语气得到强化,意味着修饰语就是被修饰语或中心词的本质,例如“有女人的世界”与“女人的世界”。增减一个“有”字,可以改变从属关系,例如“有我的城市”意味着我属于城市,“我的城市”意味着城市属于我。当“有女子的学校”变为“女子的学校”,恐怕就成了“女儿国”,若问指称对象的存在问题,可以说,限定词是中心词的根据。加“有”短语与此相反,中心词的指称对象是限定词指称对象的存在根据。
历史的发展和概念的变化相一致,即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邓小平提出“有中国特色”,特色实际上还不多,例如农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城镇的个体工商户、窗口式的对外开放。政治上,民主和法制刚刚起步。这些特色是特色,但是和日后的特色相比,在数量和实质上都大大逊色。这时候的特色,只是新质的发生,量变的开端,是新生事物。
到了十六大,“有中国特色”变成“中国特色”,特色就非常丰富了。经济体制方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作为体制被取消。经济制度方面,也做了重大调整,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外开放方面,和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从重点开放到全面开放,进而制度性开放,即在WTO框架内的相互开放。政治方面,也完成了巨变,法制变为法治(rule by law变为rule of law),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成为三驾马车。特色已经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有多少的问题。显然,中国特色已经和社会主义不可分割。
后来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继续。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得到确立,在根本任务方面,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经济方面,社会保障成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政治方面,基层民主和网络民主蓬勃发展,直接民主获得了全新的形式,有力地抑制了街头民主的冲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是物的发展,也是概念和话语的发展,“中国特色”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中,中国特色已经是百分之百,当然,社会主义也是百分之百。因此,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在中国,没有脱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没有脱离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三、中国特色的理论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是和苏联模式的对比。苏联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具有人类文明和社会主义的共性,也继承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和沙皇时代的官僚体制,因而具有自己的个性,虽然有些是比较消极的个性。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条件,没有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和国情相结合,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共性和个性得不到良性发展,并且持续互动。尤为重要的是,对现有的共性和个性缺乏自觉和反思,往往把它推向反面。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特点是逐步突破苏联模式,例如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接下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苏联解体而我们屹立不倒,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改革开放初,中国特色主要是对苏联模式的改革。当我们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渐消除,中国特色第一个含义的使命也基本完成。
其次,中国特色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设想和个别论断是针对西欧先进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而提出的,因此讲特色,必须坚决地“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显然是我们党多次教条主义的重要根源。江泽民提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3]显然是对历史的回应。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既能避免压抑个性,特别是党和国家的个性,又能避免缺乏共性而失去个性发展的基础。
第三,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现代化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一直不可分割,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的理想都是现代化,例如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邓小平“三步走”。社会主义本身不是目的,现代化才是目的。但是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是同义语,二者在实践和理论上会遭遇同样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哲学原理和思想方法,对于现代化完全适用,这样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第三层含义,即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亦即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一方面要研究现代化的共同规律,一方面要研究现代化在中国的特殊规律。中国实行市场经济,进行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说明中国已经充分了解现代化的共性。当前中国应该更加重视现代化的个性。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发达国家,历史证明,只要是照抄照搬,注定都要失败。资本主义在二战之前的社会矛盾、日本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沉睡”,美国在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机,以及同期的欧债危机,说明洋教条同样没有前途,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或者说,在现代化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包括在市场经济、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6.
责任编辑:郭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