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之二十六) 芒筒

2016-05-30 01:12贾晓莉
音乐生活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音芦笙竹节

贾晓莉

芒筒,单簧气鸣乐器,被广泛应用于苗、水、侗、瑶等少数民族。还有莽简、地简以及芦笙筒等多种叫法。在苗语里还称董、果董、果木,是筒芦笙的意思;在侗语中则称为咚的、筒卜,是大竹筒的意思。芒筒主要流行于广西、贵州及湖南等地。

在民间,根据芒筒的大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称芒筒队。大型的芒筒队通常由15或21支芒筒组成,分成大、中、小和最小4组。每组3至5支不等。与不同的芦笙共同组成芦笙乐队。芒筒可以以其独特的雄厚圆润的持续音加强主音,从而丰满整个乐队的音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芒筒的管身通常是竹子做的。由共鸣筒和簧管两部分构成。簧管通常是用一根细竹管做的,竹节通透,上端的管口作为吹口。下端则留节封闭,在底部开有一个长方形的小孔,镶嵌一块铜片做成,没有按音孔,所以仅能发出一个单音。簧管也可以由芦笙管制作。共鸣筒是用粗大的毛竹简做成的。将上端的管口削成45度斜坡形,打通中间竹节,简底有两种形制,分别是开管或闭管:常见的底端留节封闭,即闭管;还有一种是在底端竹节以上,管身一侧挖一个三角或半圆形小口,将簧管放入共鸣筒底部,靠嘴吹簧管上端吹口时的气流使簧片振动而发声,共鸣简起扩大音量的作用,音响深厚雄浑。形制为开管的共鸣简,声音更加响亮。有时也将两支簧管置于共鸣筒中,便能同时发出两个不同的音。

芒筒的大小通常是由共鸣筒的规格决定的。小的通高30至70厘米,大的能达到100至150厘米,内径8至18厘米、外径约10至20厘米,最大的一个芒简,共鸣简是将树干挖空做成的,通高能达到200厘米左右。芒简根据其共鸣筒规格的不同,音高可分为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以及倍低音等几种,在同调的乐队里依次形成若干个八度,但是调高与参加合奏的芦笙都是一样的。

在黔东南丹寨县的苗族中芒筒的发音分别为:大芒筒A、中芒简a、小芒简a1、最小芒简a2。1958年后,单管芒筒发展至六管、九管、十二管以及十八管几种。多管一组为一体,但用一管吹奏,共鸣筒的材质为铜,为横式,气箱由活塞控制。将系带挂在右肩。站着跳着走着都能演奏。后来演奏家们又研制出二十九管芒筒,音域由D至g2,包括十二半音,保持传统音色不变,可演奏单旋律乐曲,也可演奏复调性乐曲。

根据芒简规格上的差异。演奏技法也不尽相同。演奏低音芒筒时演奏者为站立状态,将共鸣简斜放于地面,演奏者左手扶住筒身,右手持簧管于筒中进行吹奏;演奏中、高音芒简时,演奏者左手提着共鸣简,右手执簧管进行吹奏,可以边舞边奏。芒筒音色浑厚雄壮。弱奏时又圆润柔和;倍低音芒简在演奏时,声音就像排山倒海,滚滚而来。在几里之外都能听到。

在侗族和苗族的民间,每当节庆、婚丧嫁娶、盖新房或者仅仅是农闲时也常演奏芒筒。低音和倍低音芒筒大部分由男子吹奏,高音、中音芒筒则男女均可演奏。

(责任编辑 姜楠)

猜你喜欢
中音芦笙竹节
一次有趣的竹节人大战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岜沙芦笙节
次中音号在小乐队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你好,芦笙
中音号的基本吹奏法分析
音乐史分期问题评述——兼谈中音史教学中分期介绍的必要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