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毕业设计互补性特征探讨

2016-05-30 00:54吴飞鹏刘静陈德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2期

吴飞鹏 刘静 陈德春

摘要:结合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四年的课程体系设置特点、不同方向的科研课题性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现状,从学生群体特征、题目特征、运行模式及效果分析等多个方面,剖析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为更好地认识连个实践过程的实施现状及后期一体化模式的建立提供借鉴。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本科毕业设计;特征与问题剖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79-02

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对学生知识、文化、素质、责任的全面发展的促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是其中两个最为直接有效的创新实践教育环节。期望在毕业设计之前利用大创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可有效地促进后续毕业设计环节的工作效率,加深学生对科研创新工作的理解深度。[1-4]然而,由于两个环节相对独立,在实践过程中两个环节难以形成连续性的统一培养模式,导致在两个环节实施过程中不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5-6]由此,有必要深入剖析两个阶段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主要特征及问题剖析

2007年6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全国首批入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之一。石油工程专业是该类实验计划的主要参与与受益专业,自设立之初就充分体现出了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协作性、长期性、非功利性的特征。自2011年以来,我院大创累计立项国家级40项,校级143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选题存在一定盲目性。参与大创项目选题的大多是大二、大三学生,其对专业课了解尚少,面对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内容条目式的申报表,短时间无法得出较为深刻的认识,存在较大盲目性。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选题时已经深入了解研究内容的仅为2.3%,绝大部分表示仅有一般了解,且15.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选题时对题目完全不了解。在对选题依据的调查中,主要的依据是选择认识的老师,或者别人的推荐,确实根据感兴趣内容选择的仅为11.7%,且有12.3%的受调查者表示为随机选择。

2.学生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很难保证。目前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二的学生,而低年级正是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时候,课程安排比较紧密,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就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完成质量。由问卷调查可明显看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每学期参与大创项目的天数差别较大,其中负责人大多在5~20天,而参与者大多在10天以内,并有23%的参与者承认几乎没有参与大创项目。

3.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延续性、系统性不强。目前低年级学生在繁重的课程学习之余,通过导师引导、文献调研、实验参与逐渐对课题有所了解,逐步参与到课题中去的时候,课题实施时间也接近尾声,难以对科研课题形成延续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致使创新课题成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特征及存在问题剖析

作为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学科和油气井工程学科)的石油工程專业,逐步形成了贯穿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全部规范化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法,由点及面的全程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但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其自身的客观局限,体现在:

1.参与毕业设计学生多、设计题目多、题目技术水平层次不齐。随着专业扩招,自2005年以来,石油工程学院每年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基本维持在600人左右,平均每位教师指导4~5人。如此大量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在面对社会经济、就业自主化及其逼人的严峻形势,就难免存在着对其核心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脱离并落入俗套化,以及忽视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导致其水平相差较大,调研性的、重复性的、相似性的、验证性的、总结性的题目不断出现,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价值和应用背景。

2.学生选题欠科学,存在一定盲目性。毕业设计是完全区别于课堂课程学习的一种实践类课程,供学生选题的时间短、可参考的信息少,加之本科生对于题目的内容、性质与自身就业的工作、所从事的研究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不足,自课题选择上往往存在从简性、盲从性、随意性,大都选择一些相对简单、选择频率高或比较熟悉老师的题目,而缺少从自身兴趣、从业类型等方面针对性地选择题目。

3.毕业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学生进入课题慢,难以达到较高的预期科研效果。毕业设计时间在三个月左右,但期间涉及到学生就业、考研复试、联系出国,甚至岗前培训等交织重叠,很多同学忙于考公务员,频繁外出找工作,参加职业资格证、TOFEL、GRE考试等等,毕业设计在时间和投入精力上很难加以保证,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毕业设计与论文工作的时间被大大缩水。

4.毕业设计缺少团队合作训练。毕业设计采取一人一题的方式,且题目之间相对独立,既不利于合力完成较高水平的设计题目,也不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毕业设计特征互补性分析

1.设题互补性分析。题目的设置就要具备一定的延续性、连贯性和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特点。具体通过指导教师按照自身科研发展及科研课题情况,制定适用于2~4人左右科研小组在2~3年时间内可以分阶段完成的延续性课题题目、内容、研究进度等,并在整个项目中实时跟踪指导,分层次设定创新实验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的研究目标。

因此,在大创项目申报时候,要在申请表中体现大创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的全部内容。大创的内容必须是具体的、可执行的,后续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是方向性的,应为根据大创研究的情况可能需要对后续毕业设计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指导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充分考虑到两阶段内容的连贯性、可持续性和可行性。同时对题目设置教师的科研条件,包含科研方向、实验设备条件、项目支撑条件等进行评估,明确可行性后再确立题目。

2.开题模式互补性分析。首先,明确立项答辩与开题答辩的异同,立项答辩是申报项目经过评审、筛选最终纳入该年度项目的过程,主要考察的是项目的立项依据、选题理由、预期成果等方面;而开题答辩是通过对项目研究过程描述、经费预算、成员分工等方面的指导使项目的研究更有针对性是项目顺利开展的保障。其次,开题答辩中开题报告的撰写是重中之重,在开题前组织一系列的如开题报告撰写、文献信息检索以及数据统计等培训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高写作能力,统一组织开题答辩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3.过程管理互补性分析。(1)学生任务流程规范化。明确学生的工作任务是创新项目开展的前提条件,占总数6%的项目成员对于自身承担任务并不十分明确。教师应负责建立学生工作任务规范化流程。(2)学生需要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学科发展状况提出选题,提交给教师审核;继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计划编写;教师负责定期检查工作进度;在项目临近结束时提交大创阶段结题报告,并同时提交毕业设计阶段内容规划和初步研究方案;答辩通过后,随即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并完成工作手册的撰写、提交;毕业设计完成后,撰写毕业设计阶段的报告,并将大创阶段的研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答辩的研究背景介绍。(3)梯队建设制度化。应建立符合本科生特点的梯队建设制度,项目成员应突破年级的限制,从各年级选择学生加入不同项目组。组建由研究生—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组成的梯队。教师重点与项目组长联系,由组长贯穿组员这条线,再由组员将项目资源辐射到未参与项目的其他学生,扩大项目研究的获益群体。

四、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也关乎到大学生自身的發展成才。如何结合石油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及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的优缺点,探索一套高效的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并细化一套针对性高、操作性强、实践性好、效果明显的实施规范,是进一步提高创新效果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力途径。希望本文所探讨的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实施规范,可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崔传智,赵晓燕.关于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9):88-89.

[2]桑玉军.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7):91-92.

[3]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6):158-159,163.

[4]徐志文,詹伟达,唐雁峰.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剖析[J].教育与职业,2012,(3):39-40.

[5]陶旭晨,余承海,陶庭先.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2015,(1):158-159.

[6]范书立,李静,陈健云,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可行性研究及实践探索时代教育,2011,(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