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主观题作答情况分析

2016-05-30 22:40:22邢洋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0期
关键词:小题古诗文答题

邢洋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0-0099-01

作为一名高三教师,需给2016年即将参加高考考生进行总复习收尾阶段练习,和同学们一同做了2014、2015的两年度的高考试题分析,在二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中,发现试题问式虽然有了变化,但是考察都以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情感为主。以下为我以2015年高考此题的数据进行分析。

2015年全国II卷设问方式为8小题,认为这首诗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联巧在哪里,并简要分析。9小题,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纵观去年辽宁省参加高考总人数为203417人,第8小题,满分人数为37人,平均分2.2298,第9小题,满分人数为58,平均分为2.5223。分析结果,两道诗歌鉴赏试题总分为11分,实际平均为4.77分,由此可见,诗歌鉴赏试题一直是高考试题中的分水岭,也是学生普遍认为难度较大的一道习题,它考察的是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对古代诗歌语言的解读,和对诗歌中意境情感的创设。这个数据结果也使我在教学中认识到诗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在教学中的误区。

(一)教师只专注答题技巧。在今年即将毕业的高三学年,我承接教学任务的是两个理科班级,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略逊于文科班级,却在思维上较活跃,这次再现高考真题,学生在古诗文赏析方面脱离文本套用评语,这与平时我严格要求按照套路大体有关,也与学生固定“概念式”解题思路有关,但是答题模式有了,答题内容填充却答非所问,分析不够完整,如:2015年考卷第8题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因为蜜蜂的一“抱”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和几分生机,“抱”“吹”两个动词应该是鉴赏的重点,学生却重在答情感,写的是伤春伤别的落寞,忽视了诗人惊奇的创意和生动描写的过程。由于应试教育功利性的误导,致使和我一样的许多语文教师只专注答题技巧,把语文的形象思维尽量用逻辑思维的标准进行量化。在教师大量讲解的同时,一堂课就基本上被老师霸占完了,学生的实际感悟时间几乎为零,没有时间赏析,其中蕴含的美就更无从感悟了。

(二)再者教师在课堂上,多重讲解轻感悟。如第9小题,“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后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从前的官服找出,细细地看,好好地保护,足见诗人对唐王朝的怀念与忠贞,期望有朝一日为朝廷尽职尽忠。学生由此只想到诗人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细腻的情感却没能体会。这种答法说明考生要么是根本没有读懂作品,要么是受平时训练影响随意拔高,强硬附会。

(三)还有就是重讲解轻诵读。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在我们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讲解主宰课堂的现象。教师重讲解轻朗读,醉心于自己或者指派学生充当教师的化身对选文进行逐句逐字的翻译,以至从表面看,学生像是完全理解,实则并未形成知识学习体系。朗读是古诗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教师的悉心指导,愿意诵读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和背诵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教育阶段,都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名句名篇更是聚集了古人的智慧、语言的精华。因此,重视诵读,对于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古诗文作品,文字简约却内涵丰富,如:必修二教材中选入的《兰亭集序》,以高中生现有的生活阅历去理解其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较为困难,惟有背诵下来,而后在思考问题和生活实践中,经过接触和尝试运用,才有可能理解其中的内容。经历这一过程的知识,就能够很容易转化为深刻思想指导下的能力。

因此,高中的古诗文不仅要学,更要诵读并且熟练得形成背诵。这种传统的重讲解轻背诵的语文教学,不只是成为制约高考语文成绩的瓶颈,而且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阻碍。我们需要在常规教学中多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从而在鉴赏中得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责任编辑 陈 利)

猜你喜欢
小题古诗文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