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建议

2016-05-30 19:04:11刘大钊李雪罗亮张莹
科技资讯 2016年24期
关键词:解决社会困难

刘大钊 李雪 罗亮 张莹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24.177

摘 要: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就业市场中的供求矛盾逐步加大,多方面的问题造就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事实,其中有大学毕业生本身的问题,也有高校、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民生问题,是一个系统而长远的工作,只有社会、学校、企业一起努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该文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从毕业生、社会、学校等问题出发,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就其原因给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 困难 现状 解决 社会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77-02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现状

国家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的教育就渐渐从“精英教育”朝“大众教育”的方向转变。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相比2014年的727万人,增加了22万人。如果在就业市场中加上2014年以及在此之前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预计就业市场需要提供1 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毕业生的增加激化了供需矛盾。预计随着国家大学生毛入学率的直线增长,大学毕业生每年都面临着“超员”的尴尬局面。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3年都被称为“史上就业最难季”,许多大学生笑称“毕业等于失业”。

2 形成就业困难局面的成因

2.1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与观念存在问题

我国自1999年大学招生扩招以来,高校的教育模式正由“精英教育”渐渐向“大众教育”转化。大学的毛入学率呈线性增长,自2003年的17%增长到2015年的36%。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加剧了就业的竞争。但是有个别的学生和家长还存在着考上大学就等于得到一份稳定、可靠工作的老观念。这样就会让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有着过高的期望值,不想去基层,不想去偏远地区,不愿意承受工作压力,对薪资要求过高,一心找国企、外企等工作。

很多毕业生对自我的优势、特点没有准确的判断,对自我的评价不够准确、客观,从而不能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在就业中的优势、劣势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因而,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之前可以综合考虑自身的性格特点,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过程中做到定位明确,有的放矢。于此同时,毕业生由于就业压力较大,加之求职经验欠缺,再就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有些严重的同学会因此患上心理疾病。就业就是大学生从象牙塔中向社会踏入的第一步,也是在适应和认知社会的一个过程,同时就业也是毕业生作为个体经受磨砺成长、成才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受挫折之后,一定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自己的自信和勇气,分析失败的背后原因,调整好就业目标,扬长避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择业的过程。

2.2 不合理的招聘理念

随着我国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就业市场中的供求矛盾逐步加大,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中供大于求的不良态势,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占据着绝对强势,对毕业生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各别企业盲目规划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对于应聘者提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不顾岗位实际需求,盲目追求高学历。如果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必须招本科生,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必须招研究生。

各别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培养应届毕业生,没有人才储备意识,招聘原则就是“召之即来,来者能战”,觉得毕业生培养时间较长,不能快速地转化为经济利益。从而不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转而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从而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让毕业生沦落到无岗位可选的境地。目前就业市场,很多企业都存在不按规、按法办事的现象,如,社会福利不合理、薪资低、升迁困难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不利于吸引毕业生就业。

2.3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

首先,我国高校施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更加强调专业内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加偏重于理论学习和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忽视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没有培养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其次,高校的教育模式是“打包”式教育,即从大学入学开始就将大学4年的课程和培养计划“打包”,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缺乏自主性,限制了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知识滞后性严重,不能适应我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教育中与市场严重脱节。

最后,有些高校出于经济利益、地位利益等方面的原因,盲目超计划招生、盲目开设专业,这些也是导致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3 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建议

3.1 毕业生要转变观念

首先,在就业市场供需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毕业生一定要对自身发展有合理的定位,理性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在大学的学习中要端正态度,为自己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从大一开始认真着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职业定位。在学好书本上知识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交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以便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次,对自身要有客观评价,对自身的就业期望要符合实际。我国的就业制度改革不断地加快,毕业生直接对接企业,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在当前背景下,高校有必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认清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针对缺点和不足做出调整,扬长避短,树立起科学的择业、就业观。时时给毕业生宣传普及国家在就业方面的法规及优惠政策,学习面试、求职技巧,辅导简历制作,为毕业生的就业道路添砖加瓦。

3.2 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调控

政府要引导企业在招聘方面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引导企业规划适合企业发展的招聘条件,在人才选择上不要过度的追求学历,引导企业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避免人才浪费。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制定更多的优惠条件,激励毕业生到西部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去就业,使基层和偏远地区能聘用到高素质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3 高校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学校不仅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还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承担着接受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同时还要将学生输送到社会,转化为财富,创造价值。所以,高校培养人才的重心要从培养“学术型”人才过渡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必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要更多地采取用实例联系理论的讲课方式,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民生问题,是一个系统而长远的工作,只有社会、学校、企业一起努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基于对河南省九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研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18-22.

[2] 杜瑞杰.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4):318.

[3] 程志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解决社会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当代网络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40:21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15:41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1:47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1:55
浅谈乡镇猪场的防疫问题及处理措施
我国银行业风险简述及对策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