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来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24.174
摘 要:地面气象观测一般是针对温度、气压、冻土等进行的基本监测,作为气象观测的基础组成部分,其重要价值较高。其中,地面气象监测中,受人为、设备原因影响,降水异常状况较为常见,需要针对观测降水的异常状况及时进行有效处理。该文对气象观测的异常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相应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面气象 观测降水 异常状况 处理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P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74-02
地面气象测量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观测、记录、发报处理,同时还需要对仪器设备、数据维护进行有效管理。气象台的相关工作中,降水量属于异常状况、故障问题较多的部分,相应处理方法较为繁杂。现代气象测量中,自动化程度较高,如,温度、湿度、压力的测量已经实现了精密仪器的自动控制。降水测量中针对液态、固态降水的测量仪器种类较多。同时,降水观测是实现气象预报的基础环节,对气候分析、降低灾害影响等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加强降水异常状况的科学处理十分关键,该文分析如下。
1 气象观测降水概述
气象现代化的发展带动了自动观测站的发展,现阶段,自动气象观测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受仪器自身误差的影响,降水观测数据会出现微小偏差,一般当偏差在±4%之内时,可将该状况视为允许范围。但是若测量数值与实际偏差过大,如,测量降水数值为零,而实际为强降水天气,或者未进行降水二监测结果为较大的降水量等,均属于降水异常状况。对气象操作具有较大的误导效应,严重时会引起重大灾害天气导致的事故伤亡,对社会稳定性危害较高,为此,需要充分合理的加强气象站降水异常状况的处理控制。
2 自动站降水异常状况分析
2.1 有降水天气测量无降水量
实际气象测量中,会出现气象观测没有降雨量,而实际天空有降水的状况,该状况原因分析为:雨量筒漏斗发生堵塞状况;翻斗处被外界杂质影响,发生卡死状况;雨量传感器线路故障、电缆短路、断路等现象。
2.2 无降水天气测量有降水量
当地无任何降雨,而实际气象监测结果表明有降水量。针对该状况,需要进行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前期降水导致仪器监测具有滞后采集的结果,引起有降水监测的错误结果;其次,受当地霜雾、露水影响,导致翻斗翻转中采集到降水数据,进而引起偏差结果;再者,受风量、昆虫、仪器清洗、机械撞击等状况引起的翻斗转动;最后,传感系统发生线路短路引起的错误监测。
2.3 自动降水与实际降水差值过大
实际气象监测环节中,经常发生自动站、人工站雨量偏差达到状况,导致超差现象过于明显。原因分析:当地间断阵性降雨、降雨量不均导致,传感设备的失调引起,仪器水平度不精确、人工操作测量不规范导致。
2.4 冬季固态降水偏差及滞后降水状况分析
冬季承重降水的传感设备故障多,易导致降水误差大,质控每小时、分钟为缺测,在正点观测数据编报里修改后上传,定时用人工定时降水量代替,注意相关时次都要处理。此外,滞后降水量问题较为常见,滞后降水分为时间、雨量两方面。原因分为:固态降水天气的影响,导致气象实际与采集存在时间差异;漏斗维护不当导致堵塞引起,其他设备仪器、人为操作引起。
3 异常状况处理措施分析
降雨量作为气象站的基础观测数据,需要加强整体监测水平的优化,提高观测数据的精确度,异常状况发生后需要及时地进行宣传管理、整修控制,避免错误数据导致的预警信息误发、迟发等状况,提高气象行业的综合服务水平。
3.1 加强气象操作人员的仪器交接管理
气象站对降水观测中,仪器设备的重要程度较高,需要对观测仪器及相关设备进行有效检查交接,避免观测结果的错误操作,导致后续不良状况。加强整体仪器的保护意识十分关键。首先,加强交接班操作中仪器检查处理,部分气象操作人员受工作态度、时间等影响,未进行仪器检测,导致故障仪器进行运营工作,引起故障扩大化,危害度较高。该状况一般很少人为发现,一般是仪器使用后、观测结果错误后才发现对应故障问题,对地面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具有负面影响。该状况中,由于是交接班时的仪器故障,管理中会发生责任推诿等状况,需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
3.2 定期维护、检修操作
地面气象监测环节中,仪器设备的重要性较高,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处理。为了确定雨量传感器的稳定性、精确性,需要进行定期清洁,一般为每天清洁一次,每周维护一次。此外,当地风沙大、污染重的区域,需要对观测站进行频率更高的清洗处理。操作人员需要及时地对仪器设备的表面清洁状况、卫生状态、工作运行状况等进行巡视,避免蜘蛛网、雨水污泥、树叶等负面影响,每月对雨量传感器进行彻底的检查维修。针对盛水器的过滤网、漏斗能进行尘土、昆虫等杂物的清理,必要时需要进行机械疏通、灭虫药喷放处理,保证雨水可顺利进入翻斗内。再者,雨量传感器的清洗工作中,需要保证在晴天进行,便于对清洗时的水剂进行区分,避免降水量的错误监测。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一般具有重复性强、操作单一枯燥的特点,加强相关作业人员的工作态度,保证气象工作人员的数据监测、仪器维护等工作的重视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加强相关观测人员进行权责分明的管理,及时地进行故障分析、异常状况的处理,提高整体气象观测的工作质量是十分必要的环节。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监测数据异常、故障维修不及时等行为,需要加强惩戒力度,提高管理控制水平。
3.3 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异常状况处理
首先,若无降水天气状况下,因设备故障、风向、昆虫等原因导致多余记录的状况,需要进行删除对应区间内的降水量,并进行值班日志填写。另一方面,使用自动站降水量编发报的观测站,有关降水量组合天气现象组必须配合一致。若无降水现象,而从自动站长Z文件读取有降水量时,在定时观测编报中,应人工将该量删除。该情况在值班日记和备注栏中说明。
其次,降水现象停止后,仍有降水量,若能判断为传感器翻斗滞后(其量一般为0.1、0.2、0.3 mm,且滞后时间不超过2 h),可将该量累加到降水停止的那分钟和小时时段内(修改B、Z 文件),否则将该量删除。
再者,遇固态降水,凡随降随化的仍照常读数和记录。否则,应将承水器口加盖,仪器停止使用,待有液态降水时再恢复记录。对此类情况,只需修改B文件,累加到固态降水时段的最后时次,Z 文件不需要修改,该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最后,若自动站记录的过程总量与人工雨量筒观测的量存在明显偏差,如有雨量自记记录,则该时段的小时降水量用雨量自记记录值代替,分钟降水量作缺测处理,如雨量自记记录也没有,则对应降水现象时段内的分钟和小时降水量均作缺测处理。该情况在备注栏中说明。
4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观测的异常状况较多,原因及处理措施对应灵活度较高,为了提高气象观测质量,保证仪器的正常稳定运行,需要充分加强工作管理机制的优化,提高仪器设备的维护、清洗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对重点设备的维护处理需要根据气象站的地点、当地实际气象条件等进行随时调整处理。保证操作人员对监测流程、仪器性能、数据分析、格式状况等要素充分了解。保证对雨水的监测处理与实际预期状况相符,提高社会各行业中气象资料的借鉴价值,进而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莉,梁涛,刘晓影.浅谈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J].农业与技术,2012,32(9):146.
[2] 高荣.地面气象观测异常降水处理浅谈[J].现代农业,2015(8):110-111.
[3] 孔祥良,张红艳,王健全.区域气象观测站常见故障分析与日常维护[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