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洁
摘要:《论语》是一本享誉世界的经典著作,记录了一些当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书中短短两万字便记载、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记载了很多为师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如:热爱学生、学而不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学习孔子的为师之道,对于当代教师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经历,结合孔子的为师之道,得出启示,以供大家学习借鉴。
关键词:孔子;为师之道;当代教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53-02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与教育家,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首创了“私学”,创建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和教育的统治地位,自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就一直没有动摇。孔子的言行被子弟们记录在《论语》里。一部《论语》是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教科书,孔子的思想也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关于为师之道,《论语》中作了详细记录,孔子从教四十余载,经验丰富。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描述:“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毛泽东同志对孔子的评价也特别高,曾在《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描述:“曲阜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成功的大教育家,他所提倡的为师之道,也是他能取得如此突出成绩的原因。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孔子的为师之道。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孔子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弟子颜渊去世时,他向天大呼:“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然后他对着天恸哭。当颜路请用孔子的车给颜回做棺木时,孔子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可见孔子已经完全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儿子。
孔子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他对学生的付出是全身心的,他曾云:“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很尊重学生,他把学生放在跟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从不高高在上,对学生亲切平易近人。例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堰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堰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这句话道出我们每个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即爱心、耐心、责任心。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看学生的优点,只有把“热爱学生”放在首位,才能激发学生的“亲师”情感;还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共处,把自己当做引路人而不是控制者,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学会倾听,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要像孔子一样,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学而不厌,博学多识
孔子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知学、好学、乐学。他曾讲“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以及“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其言语中均可看出勤奋好学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学生涉猎心与求知欲比较强,不知上进的教师,是无法承担“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认为不论人的天赋如何,只要有求学的目标并坚持为之奋斗,都会学有所成。“十室之邑,必有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除了知学、好学,还要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学”,才能够感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境界。孔子曾自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终生学习的理念与实践就是“乐学”的最高体现。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不断读书学习,让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还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只有自身具备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我们要加强知识修养,让自己博学多识,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三、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就是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管学生家世显赫还是家境贫穷,都要用相同的眼光对待。孔子曰:“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住也。”(《论语·述而》),不管是对待出身贫苦的颜回,还是出身优越的子贡,孔子都一视同仁。
孔子对学生的教诲是孜孜不倦的,这与他提倡的“仁政”思想是一致的,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此外,孔子讲学是“发愤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这种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他流芳百世的重要原因。颜渊曾经赞美孔子的高深学识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
广东医学院的校长郑学宝教授曾经说过,好教师有两个标准,一是好为人师,二是诲人不倦。诲人不倦要求我们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视成绩、家境、智力、相貌等条件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在备课、改作业上要认真,一丝不苟,要耐心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当代教师要以孔子为榜样,为实现公平教育而坚持奋斗,比如支教帮扶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让那些地区的学生也能有机会接受到良好教育。
孔子的诲人不倦在我们当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朱熹曾经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四书集注》)。
孔子深知教育对象不同,因为他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施教方法,例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卜,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论语》中,不同的人向孔子问孝、问仁、问政,孔子是根据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他尊重个性,他的教育具有针对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愤”是指一直在冥思苦想的状态,“悱”则是想表达但是力不从心,因此孔子采用“启发式”教育,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打开心结,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即“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尽量做到掌握每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特长、知识基础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尖子生”的同时也要关注帮扶差生;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给予不同的培养,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在其擅长的领域发扬光大。对学生的教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思考,提升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做学生人生的引路者。
总之,教师要在班级授课制下做出深入研究,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有计划地发现、培养学生的个性,将个性与全面发展融合,塑造出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
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经常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却是宽容对待。他曾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又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想正人必先正己。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就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多宽容他人,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又提到“君子不器”,所谓“君子不器”,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君子应具备“不器”之胸襟,能从容应对各种事情;二是君子应具备什么都可以做的能力。真正意义上的贤师应具备从容应对各种状况的阔达境界以及无所不通的能力,这些在高校教师职业修养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要对自己多些严格,对他人多些宽容和原谅,不要埋怨别人,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还要谨言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作为当代的教师,我们学习孔子的为师之道,还要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寓传统文化精髓于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讲话时说到,“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所以我们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多读书,读好书,提升精神素养和思想境界,如此才能在传道授业中给学生正能量。
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关注国家时事,贯彻党的路线。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应该是心系国家命运的,要将国内外发生的时事及时传输给学生,要将国家之命运时刻告之学生。党是我们国家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大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紧跟党的步伐,为国家民族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9日在北师大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到好老师对个人、对学校、对民族的重要性。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要学习孔子的为师之道,坚定理想信念,传递正能量,做习近平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任顺元.师德概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