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培蕾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人们的目光也就聚焦于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的身上。教师如何将教育理念逐步的转变到学生身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协调与学生关系上大做文章。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协调关系
协调就是“协”与“调”的统一。协者,协商也,即遇到事不能单方面说了算,要双方协商讨论,以寻求一致的利益和同统一的意见;调者,调和也,即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平等尊重,求同存异,包容对方。关系是指事物的相互联系,这个联系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班主任的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必须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需要积极探索并努力掌握各种协调关系的方法与艺术,正确处理好与学生、领导、教师、家长的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其中,班主任如何实施协调关系尤为重要。
一、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班主任要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其根本在于,首先,要协调好与学生心理状态的关系,即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师生间良好的心理氛围,发挥教育的心理效应。其次,要主动与学生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交朋友,要让学生信任你,就要以你的真心、诚心和爱心去换取。有了对你的亲近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内心的欢乐与痛苦向你倾诉。再次,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的主题需求。班主任要能够巧妙的把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传递给学生;不能揭学生的“伤疤”,要避免缺乏人情味的批评和表扬。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
马克思曾经说过:用爱去交换爱,用信任去交换信任。爱是成长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爱、渴望爱,学生需要父母的爱,也需要老师的爱。因此,班主任要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施行爱的教育。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热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关心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的、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项工作。班主任要花时间和精力,克服困难,尤其在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也要挤时间深入学生,了解和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中,尤为对班级的后进生。
(2)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文化人、社会人,有意识、有主体需要的人。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愉快的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允许粗暴的批评、讽刺学生等。要给予学生信心和力量,鼓励和发扬学生身上积极完美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与期望中不断进步。
(3)严格要求,不溺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基于亲缘关系的爱,也不是出于个人的需求的爱,而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的爱。这种教育爱包括对学生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不是一味斥责。而是要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情,把热爱与严格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中奋发成材。
三、实现师生间的教育互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境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与手段,把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起来,把学生创造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充分发展丰富多样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
(2)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从事学习社会化的个人的主体,是认识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掌握教育教学内和方法的主体,有而是形成观点信念、道德和人格的主体。着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的。
(3)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平等、民主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互尊互爱的平等关系、教学相长的相互学习关系。
四、塑造健全的人格形象
教师的人格性腺故事指教师总体的精神风貌,是由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兴趣等个性倾向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组成的。健全的人格特征,指的是班主任应该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人格品质。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它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令学生去学习、去仿效,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班主任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执着的奉献精神,广泛的兴趣爱好、较强的教育能力,以及真诚、正直、平等、公正、宽容等优良个性。要改造心理上的不良个性特征,以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实现“以人教人”。
参考文献:
[1]韩愈.《师说》.
[2]马克思.《马克思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