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劼莉 刘玉凤 李霞
摘要:现如今的大学语文教育备受冷遇,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甚至有些高校已放弃开设这门课程。大学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它是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语文教人知止,授人以渔,语文教学不仅包含语言文字的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对学生的能力构建、修养提升、心灵净化、智慧启迪发挥关键的影响作用,推动语文教学势在必行。高校应使之与专业课程学习有针对性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凸显和激活这个学科丰富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高校;语文;境遇;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03-02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中与数学英语等实用性学科平分秋色,甚至在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中,还略压其他两门学科一筹。但在更为高端的大学教育里却渐渐淡出公众视野,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无一席之地。在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实用性学科备受瞩目,且与之相关的五花八门的选修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大环境下,大学语文就如同被隔绝在教育门外的流浪汉不知何去何从。无论是从修身养性、为人立世、提高人文素养之要,还是应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之需,大学语文都不该处于至被孤立,被忽视,甚至被抛弃的境遇。大学语文,缘何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而它所遭遇的尴尬境遇,着实应该引发公众的反思。
一、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原因
(一)迫于时代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社会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忙碌,浮躁,追求速成,往来于城市的车水马龙之间,内心被蒙上了功利的灰尘。且高校毕业生数量近年持续飙高,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巨大,致使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和理性主义。是否立竿见影,是否直接创造客观的财富,是否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帮助俨然成为衡量一门学科的尺度。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模式潜移默化地教化我们的大学语文自然在这样的大潮中败下阵来。
(二)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动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升,高科技产品随之涌现,就通讯工具方面智能手机已经取代了信件,传真机。老师布置的论文只要在百度上随手搜索就可以蒙混过关。学生们动笔成文的机会越来越少,以前面对高考作文倚马千言,现如今就连写请假条的基本语言组织能力都已经丧失。而随着自主支配时间的增多,宅在宿舍打游戏、煲剧成为众多学生的首选,大学生们与书本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在注重自主学习的大学课堂上,手机的诱惑力明显大于枯燥无味的书本,这种情况下本就心志不坚的大学生们更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随着网络文字和语言的流行,不正确的字形和颠覆的字义慢慢动摇大学生们本来薄弱的语文基础,大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慢慢下降,很多人甚至静不下心来剖析一句完整的话,更别提理解句意了。在这样的人群效应及浮躁功利的社会大潮的动摇下,对大学教学来说语文课程就变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的鸡肋。
(三)教材与教学模式的推波助澜
授课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师的传教方式仍然沿袭老一套的传统。教育讲究的是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一味的对诗词歌赋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按部就班地对文章进行分析,不仅不能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其时代背景和意义,与中学时代大相径庭的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甚至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再者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适合成为一个深谙孔孟之道,颇负诗书礼仪的儒学大家,若对生物学专业等理工科类学生进行康德新哲学理论的宣讲,即使声情并茂,也毕竟是曲高和寡罢了。这些都是致使学生对语文国学丧失兴趣的原因。
二、设立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我就读的理工科类的高校校内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普遍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不高,阅读热情沉郁,写作水平更是让人堪忧。据关于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折射出一个严峻的事实,我国大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较为局限,大学生人文素质薄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首先就表里来说,基础语文能力是日常生活所需,专业学习之要,社会生存必备。长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长此以往,便形成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下降的格局,大学生们就如同被驯化的动物,思维钝化,失去了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独立人格。理工科类大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能力低下,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面对恒河沙数的专业术语以及卷帙浩繁的专业书籍,定不下浮躁的心,不能有效地理清脉络,提取关键信息。且在毕业求职过程中,漂亮的书写,温文尔雅的气质,举手投足优雅大方的谈吐,也能让你在获取更强的竞争力,在数以万计的求职者中异军突起,脱颖而出。而当今社会处在转型期衍生的很多不良信息在慢慢侵蚀资历尚浅的大学生们,语文教学有着滋养心灵的功效,无疑是一剂良方。
其次,往深处探究,有人文关怀的学生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现实社会中各阶层人民的诉求和局限所在。缺乏了大学语文浸润的高校专业教育自然缺乏了人文关怀,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们普遍知识结构狭隘,缺乏社会理想,责任意识以及创新精神。他们中有的人对生活迷茫对人生不知所措,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长远的眼光,索性沉溺在游戏里,流连在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更让人寒心的是,大学生犯罪的实例不在少数,违背伦理道德的例子不胜枚举。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灵自愈力过低,自我意识过于强化,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丧失。
然而具有人文关怀的学生应当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守住一方清寂,具备人文素养的学生应当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语文是面试的敲门砖,是人文素质提升和心智成熟的跳板。开设语文课程是大势所趋,亦尤为重要。
三、浅谈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学习的相辅相成
大学时代掌握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对自身的修养,道德,自主能力等方面的修炼。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的是从培养学生人文性,审美性入手,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陈寅格先生曾言,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开设中文课,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应着重于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借文学作品中勾勒的人物命运的起伏、颠沛、寂寥、悲悯、苍茫和无奈,来充分理解人生可能并不圆满,世间充斥着丑陋与污秽,对现实的不如意之处可能便会产生“了解之同情”。譬如:苏东坡先生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却只道一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生沉浮,顾自吟啸且徐行,平生惟愿一蓑烟雨。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传递给我们的都是旷达的人生态度。而如今的社会复杂,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缺乏人文关怀的大学生们能不能拿出平和的心态来平衡物质世界与精神层面的失衡,能不能拿出强大的心魄来应对社会的甚嚣尘上和蝇营狗苟。
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意识的同时,也注重对人生的思考。以至于在未来应对浮躁的社会风气时能拥有坚定的信仰,不变初心。而大学教程却把这样人文关怀特征明显的课程与大学教育割立开来,将其置之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今的社会风气浮躁,大学生们走在时尚的前沿,或多或少也沾染了诸多社会陋习,钻入物质主义的怪圈,缺乏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该有的思考和热情。如果这时候没有人文情怀的浸润,没有历史文化的引导,内心荒芜的大学生们何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今的专业知识教育缺乏内涵,一味地充实专业技能,罔顾伦理道德,如果一种教育不能达到塑造健康人格的效果,不得不说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故而应当把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有实效性地开展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度挖掘人物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为自己的人生路积累经验。具体做法有几点如下:
首先,应当培养创新精神。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教师应因材施教,不应当局限在三尺讲台的分析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应当结合自己的看法及时代背景,抛砖引玉地引发学生的独创性。
其次,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譬如:生物工程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应以专业特点为切入点,如论文和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实验报告、结果总结的归纳、科技论文的编写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归纳能力。个别高校虽在研究生教学中设立《文献阅读》专业课,专门教授学生的专业写作和文献阅读,但是这些远远不够,不能满足专业需求。
最后,亦最重要一点,大学语文教育不能局限在古汉语发展及各时期的文学作品,应当扩大到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刘春燕.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作用[J].文学教法,2015,(11):62-64.
[2]就业一年更比一年难 毕业生越来越淡定[N].南方都市报,2015-07-07.
[3]李承辉,胡学琦,陈荣香,等.关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4):53-55.
[4]李雅倩.基于现实功能角度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5,(10):35-36.
[5]张鹭.试论大学语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42-144.
[6]樊尚静.浅谈大学语文的困境和出路[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5,(1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