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平
摘 要:大数据不仅是一个技术革命,也是人们体会世界的感知革命。微信的广泛应用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它不仅为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带来了方便,也可能被未受甄选的资讯分散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基于微信移动端建立的教务信息公众平台实现学院教务信息的点对点直推,加强学院教务信息的透明化、时效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更有效地服务了学生。
关键词:微信教务;信息公众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89-01
为了实现学院教务信息的点对点直推,加强学院教务信息的透明化、时效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作者使用了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资源和功能,建设了移动客户端的教务信息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微信移动端的主要特征以及大数据时代背景,之后介绍了基于微信移动端的教务信息公众平台,最后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
一、微信移动端的“两面性”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通信软件异军突起,由于它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因此在学生中应用颇为普遍,影响力非常广,信息的时效性非常显著。发送即时信息的微信平台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通讯应用之一。本文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学生对微信的使用,他们一方面认为微信是日常生活中便捷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平台上不受规范的信息或者资讯会分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
有学者进行了一项有关通讯平台对学生的学习和相关表现的研究,研究表明,与微信平台的应用相关联的是包括媒体内容的所有信息的传播正在增长,无论这些信息是规范的还是非规范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无论信息影响的大或小,重要或不重要,谁能排斥微信呢?”他同时强调,虽然微信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便捷,但是它也可能涉及破坏个体或者企业的声誉,致使为公众带来了恐慌和焦虑。
微信移动端的广泛应用是离不开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的突然出现似乎让许多人毫无准备。许多企业都运用数据来作出更好的战略性和操作性决策,实际上利用数据来进行决策并不是新鲜的事物——自从90年代早期以来伴随着数据仓库的出现,商业组织就存储并分析了大量数据。伴随着数据库技术和分析工具的最新发展,使得收集和维护大量复杂不同形式和不同来源的数据、并将复杂的数据转变成有意义的模式和价值成为了可能,基于微信移动端的教务信息公众平台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基于微信移动端的教务信息公众平台
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教学管理,有以下几个优势:1.广泛的学生基础。微信移动客户端由于方便灵活,关注后就可正常运行,容易拉近教学管理与学生的距离;2.实时性好。由于很多人经常微信在线,因此平台的实时性非常好,可以迅速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在第一时间发现教学运行的问题。避免了固定端的教学反馈由于时间久远无法查证的问题;3.信息直达目标受众。实现点对点的信息推送,实现教务信息对学生个体的直达,免去了以往层层传达的弊病,加强了与学生的联系;4.私密性好。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设计特点决定了,平台收集信息的单向性和个人信息的反向不可追溯性,该平台的这种匿名性与教学调查和教学反馈的要求不谋而合。
为了实现学院教务信息的点对点直推,以及学生的实时教务反馈,加强学院教务信息的透明化、时效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作者使用了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资源和功能,建设了移动客户端的教务信息平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这些优势,作者希望将微信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与日常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有广泛学生基础的教务信息平台,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一方面加强学院对学生的教务管理,另一方面也实现学生对教学运行的有效监督,从而全面提升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
首先,申请微信公众账号,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建立学院教务信息公众平台,并设立微信号方便学生查找,完成官方认证。本平台初步设计有3个功能模块:1.教务信息发布,将目前需要逐级传达的信息直接推送给学生个体;2.教学监督反馈。培养学生自觉进行教学监督的敏感性,对教师迟到、早退、无故缺课、随意调课等不正常的教学运行问题,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3.教学调查投票。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调查,方便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追踪,可用于学院对新课程计划的征求意见以及教师测评等。
其次,针对对平台的运转进行培训和维护。依托具体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培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务平台、积极参与教学反馈、认真负责进行评教,提升教学反馈和教学调查信息的可靠性。组织学生参与公众平台运行,收集学生意见建议。
三、总结
大数据不仅是一个技术革命,也是人们体会世界的感知革命。微信的广泛应用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它不仅为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带来了方便,也可能被未受甄选的资讯分散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基于微信移动端建立的教务信息公众平台实现学院教务信息的点对点直推,以及学生的实时教务反馈,加强学院教务信息的透明化、时效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务信息平台,更有效地服务了学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