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荣亮
摘 要:“大学生公益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的重要平台,更是提升大学生认知和素养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机制需要完善,社会的信任度需要提高。以笔者学校为例,通过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获取大学生公益社团长期建设的有力支撑,从“发起动因”、“保障系统”、“管理平台”和“激励制度”四个环节出发,以达到蓝丝带公益社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微公益;蓝丝带;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35-02
一、现状
为更好的引领大学生投身“微公益”,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性的意见,以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选取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95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从性别、年龄、年级、学科类型、政治面貌等方面来考虑。发放调查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900份,有效率达94.73%,其中男生303人,女生597人,大一至大三年级比例分别为72.22%、26.33%、1.44%。本次调查统计,关注“微公益”活动的占73.88%,了解微公益活动的有54.34%,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占91.89%,而参与“微公益”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微博和微信等方式,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帮助有困难的人,调查中有94.67%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呼吁保护环境、扶贫、捐助衣物、资金等。通过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超过72%的大学生认为公益性社团方向很明确,多数都能如期开展活动。公益社团活动的经费主要是来自于社员会费,自己出钱做公益,虽然是件好事,但坚持不了多久。问题在于,学校给予公益社团经费上的支持是少之又少。调查中对于公益社团开展活动频率,认为开展的比较多的同学占18%,48%的同学认为活动开展较少,认为只有偶尔一两次的同学占32%,也有2%的同学选择了什么都没有。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公益效果的经常性、长期性活动较少,另一个是绝大多数活动由少部分人完成,其他社员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
二、蓝丝带受阻原因
(一)发起动因
蓝丝带行动体现在“公益”两字上,其驱动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顺应时代背景,以公益活动项目的开展为切入点,精心打造了“蓝丝带在行动”微公益项目,开启了一种时尚的教育新模式,进行了学生体验式教育载体构建的有益探索,在面向学院95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而言,调查发现需要“自我锻炼”的大学生占42.7%,想提供“服务社会”的大学生占23.3%,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是“迫于学校相关规定”或“随大流”。虽然社区居民对大学生公益活动表示欢迎和肯定,还是有71.5%的居民对公益活动的内涵、工作流程表示不了解。总的来说,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都有接触,但这种认识都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二)保障系统
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经费支持,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公益活动经费有限,主要来自于学校的一些专项经费,社区在费用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支持。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同学们参与公益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专项经费,寒暑假大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路费、就餐、住宿等均由同学们自行解决,学校提供的经费实在有限。二:基础设施,正所谓设施不到位,公益社团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实地走访朗高护理院、静海颐养院、新一社区,前进花园社区的四个基地后发现,各基地服务场所建设不一致,大部分有办公场所和活动室,个别还配备了广播,音箱等;也有少数连娱乐场所都找不到,使得服务质量上不去、覆盖面狭窄、影响力甚微的局面。三:志愿者培训,在调研中发现,参加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有近75%的人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录用为会员后直接开展公益活动。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只是经过简单的流程介绍;只有那些参加校团委组织的大型服务活动的志愿者,也就是我们说的学联同学,才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据班级负责公益活动组织的同学反馈,班级负责人对公益活动认识更不够,很多班委对班级同学特长都没有很好的把握,更谈不上培训。
三、管理平台
(一)组织管理主体
各类大学生公益活动由校团委统一指导,依托各分院团委学生会开展工作。高校社团逐年增多,工作重心放在品牌,以及创新上,而忽视了公益活动的组织、管理等细节,甚至将基地开拓、会员招募、志愿者培训等工作下放到团支部,最终班级团支部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主力。调研发现,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社区起到的作用也是甚微,主要在服务结果给予一定的反馈,比如开个证明、发个贺信、送个锦旗等,很少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系统培训、服务指导、过程监督。同时由于公益活动往往在周末开展,一些工作人员周末休息,最终由学生自行开展服务活动。
(二)公益活动内容
当前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是否符合居民需求,笔者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内容与周边居民需求的服务内容分别进行调査,从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公益活动“爱心支教”、“慰问老人”和“文化传播”比较符合当前社区中“儿童”、“老人”及“文盲”的实际需求,着实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然而层次较低的“打扫卫生”服务占据在校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内容的63.7%,但实际社区居民需求并不高,这足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公益活动内容上定位存在一定问题。
四、微公益传播路径
(一)提升学生的微公益素养
大学生公益素养是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产物,培训有利于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提升;培训有利于大学生的公益行为能力提高;培训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热心公益的良好习惯。积极投身公益活动,是学生体验服务精神、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微”视角下,公益有两层含义:一是借助新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起与宣传公益活动,二是从微小的公益活动着手,将点滴力量成就公益梦想。“蓝丝带在行动”微公益项目依据体验式教育理念,以“小爱心系集体,谱写青年篇章”为主题,以象征关心、关怀和感恩的蓝丝带精神作为标志,按照蓝丝带志愿者规章制度开展公益活动。项目以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目标,旨在通过系统化设计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领头羊”作用,通过学生骨干的率先行动,示范带动广大同学投身微公益,从而引导学生“寻找爱、说出爱、输送爱”,从个体做起,从细微做起,小事筑大爱,让青春在事务中留下回忆,让青春在爱的奉献中闪耀,打造大学生的“思想高地”。
(二)完善微公益的组织管理
有组织,必然有管理,管理的模式构建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就采用了一种较为先进的社团管理模式:学校成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定期召开分院社团联主席开会,分院分团委对外联系公益基地,随时向校团委汇报二级学院的公益基地项目,以学校名义与社区、政府签订协议,最后大学生在校团委的带领下;在各分院分团委的配合下;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有序的开展公益项目,一次活动结束后,在分团委方面汇报,在校团委层面展示,让更多的同学、老师参与到公益项目中来。针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团现状:数量大、种类多等现象,构建了一套适合其发展的管理模式:“四方统筹”,这种管理模式需要校团委、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二级学院分团委、专业的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同时对社团进行分类管理,特别是对于公益类社团,要釆取特别的扶持力度。
(三)构建微公益的支持框架
政府的参与力度和高校的支持火候:政府的积极参与摆在第一位,其努力程度大大的优化公益机构发展环境,学校也应该积极参与政府优化环境的公共机构,政府使用“购买”服务模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公益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持机构,学校更需要加强启发式教育,在社会教育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吸收社会资源,并加强专业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活动作为培训人才的重要方法。同时,完善激励机制,丰富公益教育的内容建设和创新,公益活动应纳入评价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高校应积极改善公益活动组织,学校和政府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以便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可靠的系统,来完善志愿服务,加强人文关怀,实现美好城市建设。
对于“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把握,要紧抓一个“微”字,从细微处感知时代变化,以各种“微”形式渗透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微公益”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微力量”成就大爱做有益于学校和社会的事,从“微爱”扩大到“博爱”,从“点”到“面”,使大学生心底的正能量进一步释放出来。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和“微”工具,打破原有的教育方式,使用新型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正能量,积极建设社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助推作用、高校与社区主体作用,实现政府“搭台”、高校与社区“唱主角”、社会“鼓掌”的和谐氛围。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东林,李阿利.大学生社团活动与素质教育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6).
[2]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
[3]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4]康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利用与开发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08.02.
[5]李文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