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荣 张征然 包丽娜
摘 要:大学是学生从生活依赖期走向成熟期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少数民族新生如果不能尽快适应高校的环境,不仅会阻碍他们自身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学校培养人才的整体质量,更会涉及到民族地区发展后备人才的供给和国家的繁荣稳定。
本文探究此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以后此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生;学习适应;社会工作介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24-01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精英群体,他们承载着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希望。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其自身的文化模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的特点,成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入大学后与汉族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与撞击,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等多方面表现出不适应。社会工作是凭借专业知识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以增强个人与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功能,因而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学习适应性问题中,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关注。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对于适应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呈现出日趋专业化的倾向。国外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多是大以西班牙裔、拉丁美裔、黑人为研究对象。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肯定性行动计划”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涌入大学学习,然而他们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诸多问题。1989年,NCES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接近半数的少数民族学生中途辍学。这引起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他们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保留率研究、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研究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的措施研究。对于保留率的研究,着重体现为影响因素的探索和模型的建构两大研究视角。就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而言,主要呈现出两种归因倾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认知因素归因代表人主要有Tinto(1987)、Fleming(1984)等人;非智力因素归因的代表为Olivas(1997)对拉丁裔学生退学现象的研究。当然,也有将归因结合的分析,如:Thoeny和Gosman(1986)发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者都能解释学生的学术行为表现。对于退学率的模型建构主要以Tinto在Spry的理论基础上于1975年提出的,经过1987年和1993年两次完善的“学生退学”分析模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着重从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三种学科进行分析。总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环境的影响(Allen,1981和Fleming,1984)、少数民族大学生主体的社会化过程(Williams·Green,1994)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群体认同(Deaux,1990和Cooke,l998)。除此之外,对于少数民族学习适应问题的干预性研究也是另一种重要视角,其中主要以师生关系的调整为主要研究视角(例如:Silvia和Elena,2002)。而目前国外社会工作介入到学习中的研究的趋势是注重实践性的研究,并创造新的工作模式,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有实际操作性的直接指导(例如:Poole所描述的学校和家庭丰富计划(The School and Family Enrichment Project,简称SAFE)。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原因和由此造成的影响后果分析为主要视角。其中描述性研究中,张栓云(2006)的硕士学位论文较为典型,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从关系视角对学习适应的研究,这也是国内研究的另一大特点(但俊辰,2010)。当然,也包括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研究(金明珠,2013),然而其研究群体只限于汉族大学生,缺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解释。
对少数民族新生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方面,内容比较多元化,探讨多种因素环境因素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用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学生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总结。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很多,包括汉语水平、基础教育水平、民族融合度(左小玲,2015),黄文锋、富明等人认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程正相关,李董平等调查研究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定向及社会联结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杨梅玲认为,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助于学习适应,毛晋平等发现在人格中具有谨慎性、宜人性等人格特点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学习。张宏如研究表明,学习价值观也会直接影响学习适应性;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改善这些因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但是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的建议比较单一多数都是从家庭、学生自身、学校等方面给予意见,多是思辨类的,没有经过实际论证,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难以保证。社会工作介入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中,多注重个案型研究,小组团体型的案例研究几乎没有(朱桦,2014),满足不了当前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同时,介入性、干预性的工作方法、手段等很多也很具体,但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服务模式。
根据以上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总体来说,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相对宽泛,更缺乏对于入学新生的相关研究,而大学一年级的学习适应情况将对其日后学习及生活产生重要的导向(推动或阻碍)作用。在以往对于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中,由于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缺乏客观、全面认识,致使解决方案要么孤立个体与环境的联系,过分强调个体自我心理调节,要么忽视个体认知与态度形成的机制而过于强调宏观政策调整。鉴于此,该研究应以入学新生为对象,结合老生有效经验,在对学习适应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已较为成熟的学生工作开展小组工作介入,总结和探索更具普遍性的理论、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