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昊
摘要: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起义,由于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所以遇到了如何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的新课题,然而太平天国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并不成功,他们缺少对国际社会的认知,外交策略混乱又矛盾,他们虽有反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意识,但有时又会把西方人幻想成洋兄弟,同时又有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三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了太平天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和其在国际干涉下的覆灭。
关键词:太平天国;西方世界;国际形势;覆灭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00-03
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起义,毫无疑问是中国近代史和晚清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件,被誉为几千年来农民革命的顶峰。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打开中国国门,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瓦解,被迫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时代,因此这次运动中的国际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在思想上是受西方传教士影响产生的,而且始终受到欧美列强政府、外交官、媒体和传教士的关注,到1860年之后,英法等国更是直接介入了这次战争,在军事上给予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清政府以重要支持。太平天国运动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在华活动关系甚深,这是它区别于之前的所有农民革命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因此,有必要从这个方面对之进行探讨。
一、太平天国早期的对外关系和太平天国对国际形式的看法
洪秀全发动反清起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受到西方基督教传教活动的强烈影响。在洪秀全的家乡广东,西方传教士的活动随着列强对华渗透的加强而变得越来越活跃,第一位新教华人传教士梁阿发的劝世良言是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的主要思想来源,洪秀全在1837年赴广州科考时接触了这本小册子,1844年在重读这本书之后决定和清朝与孔孟之道决裂,创立拜上帝会。1847年,他又去广州跟美国教士罗孝全研读圣经。这些事情,对洪秀全创立和发展拜上帝会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这些接触都停留在个人和宗教层面的阶段,直到1853年春太平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才开始与西方国家在政治层面上打交道,这是因为他们的成功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好奇和注意。比如,太平军占领南京在列强刚刚开辟的通商口岸——上海引起了极大的恐慌,所以当地的英国领事决定对这个新生力量一探究竟,于是,英国公使文翰于1853年四月来到天京,对太平天国进行了试探性观察。起初,太平天国对“同拜上帝耶稣”的洋兄弟到来很是欢迎,宣称希望二者联合“剿灭清妖”,表示愿意让渴望获得进入中国内地通商游览权利的他们“自由出入,随意进退”。著名将领罗大纲甚至对文翰表示,鸦片战争也是“贵国以正当理由用兵之我国,此皆胡虏之咎,非同胞之罪也”。然而双方很快就在这两个方面发生了争执。
首先,英国人发现,太平天国虽然声称信奉上帝耶稣,但是和清廷一样有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英国人富礼次在天京的天王府看到的太平天国的世界地图是这样的:“中有大方地,地即中国,中又有四方地,围有四墙,是为天京。日本只是一小点,在西北方有两小岛名为英吉利和法兰西,其他欧洲诸国,大概为天条屈服了”。这就是洪秀全和他的战友们心中的世界,这与英国使团的价值观产生了矛盾,也在他们对文翰使团说的话和写的文书中有所反映。比如,东王杨秀清在敕文翰的诏谕说英国使节“不远千里而来”是为了“归顺我朝”,将这种自大表露无遗。在觐见的问题上,双方也发生了类似于六十年前马嘎尔尼觐见乾隆时的冲突,英人不肯接受使自己屈居臣民地位的礼节,而天国当局和“清妖”一样,坚持这种将自己置于上国地位的礼节。其次,太平天国坚持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肯接受不平等条约和鸦片贩卖。太平天国在统治地区禁绝鸦片,而英国为了贩卖鸦片向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刚过去不久,自然希望能在中国“自由”地贩卖鸦片。除此之外,英国在对太平天国的书面照会中要求天国当局承认南京条约中治理“英侨之特权”,中英两国的国际问题皆“归我处理”,这些损害主权的要求均没有得到令他们满意的回复。针对西方国家想要的通商权利,1854年六月,杨秀清接见美国公使麦莲时表示,通商必须遵守天朝法令,对同月到访的英国特使包令提出的三十一条问题的答复则表示开埠通商须待大势已定之后,鸦片乃害人之物,必须禁绝。毫无疑问,这些答复离英美等国希望在那里获得的特权相去甚远。不仅如此,杨秀清还向包令提出了五十条反问题,其中一些颇能反应他们对国际形势的无知。如责问英国人既然崇拜上帝耶稣,那么太平军的领袖作为天父天兄下凡来斩妖除魔很多年了,为何不“具些宝物进贡上帝,进贡耶稣,进贡万国真主”,这表明太平天国依然在以朝贡体系中形成的旧观念看问题。杨秀清甚至威胁,国不归顺“天国上朝万国真主”,“即是妖魔”。这种态度自然会让英使认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是由“迷信和胡说八道构成的”。由此可见,太平天国在处理对外关系问题上的矛盾,一面将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当作洋兄弟予以欢迎,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面又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国际秩序观和肯定会被正统基督徒视作狂妄的异端意识形态,一面还幻想这样能做到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尊严。这些不可能兼得的矛盾心态贯穿了整个运动的始终。尽管如此,英人还是表达了“严守中立的立场”,他们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也确实没有过多干预清和太平天国的战事,而这个时期也是太平天国最辉煌的时代,西征得胜,北伐的兵锋更是一度逼近京津地区,令清朝陷入开国两百年来最严重的统治危机之中.然而1856年秋的天京事变中,太平天国的力量在内讧中被极大削弱,天国由此由盛转衰,其对外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太平天国中期的对外关系和洪仁珄的影响
天京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最初起事时的六王至此只剩下了天王洪秀全一人,洪秀全提拔的几个亲戚又不堪大用,革命一时陷入危机之中,但是1859年春洪仁珄的抵达又让天国上下重新看到了希望。作为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珄自1852年就一直居住在香港,跟随瑞典教士韩山文和英国教士理雅各受洗,在此期间学会了英语并结识了很多洋人,抵达天京之后他被洪秀全任命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朝政。
外交事务也由洪仁珄负责,毕竟他在香港的西方人圈子里颇有人脉,是那个年代对“夷情”最了解的中国人之一。他对国际形势的认知集中体现在1859年刊行的《资政新篇》一书中,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他这本书的观念可以说相当先进。他不仅要求在没有一里铁路的国家兴修铁路,建造轮船,而且意识到西人之强不仅在船坚炮利,更有其内在的因素,他赞赏英国为最强之邦,因为其法律体系公正,“由法善也”,美国的政治制度也因为“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而受到赞誉。尤为可贵的是,他意识到各国应平等交往,要使一国“忠诚献曝”,必须“内修国政,外示信义,斯为得尔”,他既反对妄自尊大的天朝上国的观念,认为不应该使用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这种当时很常见的对外国人的称呼,在外交文书中应该使用表达“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的词汇,主张捍卫国家主权,严禁鸦片,不允许他国干涉内政。此时,太平天国在洪仁珄和李秀成、陈玉成等青年军事将领的努力下,又重新振作起来,横扫江浙。而清军在南方应对太平军的同时,还需在北方应付另一场战争,对付更加强大的英法联军。这期间的形势使太平天国一度对西方列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一厢情愿的以为有共同信仰的洋兄弟在有了共同敌人后成了可以拉拢的对象。1858年,洪秀全诏谕沿长江试探太平天国的英国特使额尔金,赞扬他们“西洋番弟把心开,为天出力该又该,同顶爷哥灭臭虫”,再次说明了太平天国对外关系依旧混乱,依然对西方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负责外交事务的洪仁珄也积极拉拢可能同情他们事业的西方人,比如1860年夏,英国教士艾约瑟来访天国治下的苏州时受到了洪仁珄的热烈欢迎,几个星期后洪仁珄就邀请他们再度前来,艾约瑟将洪的信称为“最令人雀跃,欣喜的信息”,洪仁珄的工作在一部分西方传教士和媒体上起了作用,艾约瑟将《资政新篇》翻译成英文,大大加大了洪仁珄和太平天国在西方舆论中的好感度。英国的一个传教杂志要求读者“祈求上帝的恩典,让这人(洪仁珄)保住高位”。作为最热衷传教事业的国家之一,美国的《纽约时报》在社论中将太平天国和正在同英法联军作战的清廷对比后,得出结论说“对这股日益壮大的势力任何不友好的举动,都是大不幸之事”。然而,随着英法联军逼迫清政府签署北京条约,获得了他们想得到的侵略特权,太平天国和西方列强之间维持良好关系的可能性消失了,在此之后,英法等国撕掉了中立的伪装,直接从军事上帮助清政府对这次运动进行镇压,而天国将士对洋兄弟的幻想也逐步破灭,太平天国在清政府和列强的联合镇压下走向了灭亡。
三、西方干涉下太平天国的覆灭
1860年夏季,太平天国横扫苏南地区,逼近上海,当地西方人组织了以美国人华尔为首的洋枪队迎击太平军,在上海附近,太平军和洋枪队以及英法的武装都发生了交火。然而,忠王李秀成却命令不要反击西方人的攻击,还写信给上海的西方领事,宣称自己和洋兄弟没有纷争,表示不会伤害外国人并且会处死伤害外国人的太平军将士。但是上海的英国领事连信都没有拆开,洋枪队和在沪英法军队的枪口也依然对着太平军。由于浙江战事吃紧,李秀成被迫放弃攻打上海。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即将由暧昧不明的中立转为公开的敌对和干涉。同年十月,随着英法联军攻克北京,签署了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北京条约》,他们开始公开地支持清廷。由于以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洋人的清廷此时已完全屈服,愿意将一系列权益拱手让人,使得英法开始将清政府视为维护自己侵略权益的工具而予以支持。1861年元月,《北华捷报》宣称太平军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反对一切安乐,富有,和平的人民”,而清政府则对外国人更友好些,其立场已经昭然若揭。然而,此时的太平天国依然存在对洋兄弟不切实际的幻想。1861年春,英王陈玉成西征取得重大战果,逼近武汉三镇。英国领事巴夏礼此时出手干预,威胁太平军不可以攻打武汉三镇中任何一镇,陈玉成在巴夏礼的警告面前犹豫不决,丧失了攻打武汉的机会,而这本来是盘活西线形势从而扭转战局的极好机会。巴夏礼之所以反对太平军攻打武汉,乃是因为武汉三镇中的汉口是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增开的通商口岸,清政府于这次战争签署的不平等条约还承认了英国有舰船在长江上自由出入和输入鸦片的权利,但是长江流域有很大一部分区域处在不肯承认这种权利的太平军的控制之下,这使得西方列强进一步认为扶持清廷对付太
这一时期清廷设立了外事部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一部门刚一成立就急于向列强寻求帮助镇压太平天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管表示欢迎“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在前线与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也认为太平天国“与洋人构衅甚深,在洋人有必泄之忿,在中国为难得之机,自当因势利导”。不久之后,借师助剿就成为一个清政府公开的口号,他们对于因此而对国家主权产生的损害毫不在意。对比之下,太平天国尽管依然对洋兄弟抱有幻想,但这种幻想不是以牺牲主权为代价的,相反,1861年二月,洪秀全面对英国公使何伯的试探严正表示“我争中国,想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不愿为了获得外援而屈膝,这更加使得西方列强偏向于清廷。除了列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趋向于扶清和反对太平天国之外,西方世界的舆论也在逐步失去对太平天国的好感,尤其是一些原先对其建立基督教政权寄予厚望的传教士们,他们发觉太平天国的教义和他们的信仰相去甚远而大失所望,这进一步使得太平天国在西方的舆论形象变得负面,甚至马克思在这一阶段的文章中也抨击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四、结语
太平天国作为毛泽东所说的“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的代表,在面对如何与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这个从前的农民起义军从没碰到过的新课题时,表现了一定的原则性,没有出于一己之私,向西方列强卖国求荣。然而除了洪仁珄之外,大部分太平天国领袖对国际大势知之甚少,视西方列强为洋兄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将自己当成要求万邦来朝的“天国”的这种朝贡体制下形成的陈旧观念的两种矛盾心态,使得他们在对外交往中时而自卑,时而自大。而英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清廷那里取得心满意足的战果后,认定清廷是更好地执行侵略政策的工具,连同“借师助剿”的清政府一起,扼杀了太平天国运动。
后记
1861年,八月,洋枪队在松江改组,扩军至两千人。
1862年,二月,英舰队司令何伯开始提交清剿上海周围太平军的计划,英法、洋枪队和清军开始在江南形成一个反太平军联盟;三月,洋枪队改名常胜军,清廷任命华尔为管带;四月,西方国家的汽船支持李鸿章将淮军自安徽运抵上海;
五月,英法联军和常胜军拿下青浦、宁波;八月,太平军从上海周围撤走;九月,华尔在攻打慈溪时阵亡。
1863年,三月,戈登接管常胜军,与李鸿章合作,连克昆山、太仓等地,被清廷授予总兵衔。
1863年,十一月,戈登和李鸿章攻占苏州,太平军在清军和列强的打击下大势已去。七个月后,天京被湘军攻克,持续了十四年的大起义失败了。在天国覆灭前夕,洪仁珄在浙江湖州对一个英国佣兵说“我见过的洋人没一个是好的”。在后来被俘后的自述中更是痛斥“洋人助妖,是我朝祸害之源”。这个和传教士共处了七年,会说英语,盛赞欧美的政治和科技成就的人,直到此时才认清洋兄弟们的真实面目,然而为时已晚。不久之后,洪仁珄、李秀成和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等太平军残余的高层人士被清廷以残忍的方式处决。
参考文献:
[1]《英国政府蓝皮书中之太平天国史料》第六函数附件之六[C]//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东王杨秀清答复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C]//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史景迁.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4]裴士珍.天国之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纽约时报》,1860年10月1日社论[Z].
[6]茅嘉琦.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梁峪庐.忠王李秀成自述手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8]洪仁珄自述[C]//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79.
[9]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C]//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