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帅帅
摘要:2007年以来,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各种方式输入到其它国家,造成了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这场危机意味着,美国官方全力提倡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各种弊端、不平衡,其背后的新自由主义思想都难辞其咎。
关键词:危机;新自由主义;衰落
一、全球化助推新自由主义的传播
新自由主义推崇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自由取向,反对凯恩斯主义提倡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如果说一些理论仅流行于某个国家或区域的话,那么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突破了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被推广和普及。事实上,新自由主义与全球化的结合,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非常不均衡的过程。
从政治过程来看,全球化扩散就是西方国家将其制度、价值取向、评价标准等传播到发展中国家的过程。其中不仅渗透着对发展中国家政治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易引起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危机和合法化危机。从经济过程来看,全球化与资本的流动互为推动。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当不存在一种普适性的价值取向能够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认同,并且这些发展中国家反殖民反压迫情绪不断高涨时,通过政治手段强取已经成为不可能。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市场的强大流动性,通过跨国公司、国际组织、资本市场等渠道轻而易举地在经济上渗透到发展中国家,进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80年代初拉美遭遇债务危机,不得不接受来自西方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与美国平行的市场不复存在,这些都在客观上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进程扫除了障碍。
新自由主义强调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模式,从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经济更具活力。但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新自由主义面具下隐藏着大规模的风险转嫁手段,客观上加剧了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从表面上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国内经济金融等方面放松管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行完全的自由主义。世界上几乎所有最重要公司的经营策略及其竞争地位都一直受到政府决策或贸易保护政策的支持。与此相反的是,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时,则要求放松金融管制、私有化、降低关税等自由化政策。1985年美国针对拉美国家债务问题提出“贝克计划”,要求拉美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进一步放开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同时放松对投资的限制,实行贸易自由化和等。1989年美国提出“布雷迪计划”,进一步要求拉美国家根据新自由主义模式进行改革。发达国家根据新自由主义思想为俄罗斯提供的“休克疗法”,使俄罗斯元气大伤。
二、经济危机暴露新自由主义模式的缺陷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力如此巨大、范围如此广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借助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趋势实现了风险转嫁。通过“金融创新”将大量包含巨大风险的产品输出到其它国家,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其它国家也不能幸免。这场危机是20年来金融自由化和全球资金流动过量的结果。通过对此次危机的分析,不难看出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缺陷。
(一)个人主义盛行
新自由主义强调社会中个体的权利,以个体为中心,主张个人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潜质,张扬个性从而促进集体利益的发展和延伸。我们对个人利益与集体行动之间关系的理解通常是:在一个由个人或企业组成的集团中,如果个体间或企业间拥有某种共同利益的话,那么由个体构成的小群体或是利益集团就有寻求或扩大这种利益的倾向。但是现实却是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不仅不会为集体带来更多利益,反而使集体有不作为的倾向。新自由主义渗透在金融系统中,表现为个人主义和市场原教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个人获利的行为模式凌驾于风险防控之上,高管和政府决策者利用激励性工资,用可评估的薪酬收入制度替代了风险防控制度,把银行暴露在高风险下。
首先,个人主义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交流沟通方式。以市场原教旨为出发点的交往模式不仅改变了个人对于自己偏好的思考,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个人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其次,信任缺乏引发更为短视的行为。经济危机的后果可通过数字来度量。但是信任缺失产生的后果却是无法量化衡量的。当信任消失时,金融体系也就终止了。可之前建立的经济体系却一直在鼓励人们采取缺乏远见、不计后果的行为。信任缺改变了对自身及彼此关系的思考,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个人主义——信任缺失——短视行为——侵蚀团体感——破坏经济效率。次贷危化的产生、蔓延和破坏性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任危机引起的。最后,信任缺乏导致个人贫穷化与社会富裕化趋势对立。本次危机也暴露了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在经济危机中,利益受损最多的还是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普通民众。当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加之先富阶层不能及时回馈社会时,社会上人与人间的关系就会不断恶化,整个社会充斥着暴力、愤恨,轻则陷于动荡之中,重则引发全面的社会危机。
(二)双重标准凸显
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美国政府大举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市场的需求。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美国联邦政府支出达到2.675万亿美元,远超1.589万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同时,美联储连续下调基准利率,通过10次不断下调,利率水平已趋近于零。高频率、大规模的刺激并未取得实效后,美国政府又推出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9年开始先后向市场注入了上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2014年1月份又宣布每月缩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100亿美元。“量化宽松”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美元大幅贬值,大量资金流入大宗商品市场,引起商品价格的迅速上涨。二者如此循环下去,必定大大超出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恶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伏笔。对美国之外的其它国家而言,这不仅增加了应对危机的成本,而且会引起输入性的通货膨胀,使输入国面临更大的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压力。
无论是先前采取的财政赤字政策,还是后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都是美国政府强力干预的体现,完全违背了新自由主义所宣称的自由化宗旨。在对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时,发达国家则要求进一步放松管制、为外资投资营造宽松环境,全然不顾及他国的经济衰退和引发的区域性动荡,双重标准表露无疑。
三、新自由主义走向衰落
随着美国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行径不断显现,拉美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的惨痛教训逐渐被总结,发达国家旨在建立新全球秩序和制度安排的用心也被识破。于是,新自由主义逐渐走向衰落。
(一)自身局限暴露
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超越了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思想限制,转而以—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但它就像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一样,只能在短时期内解决资本主义的表面问题,对于机体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则无能为力。不可否认,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之初的确极大的降低了社会通货膨胀率,解决了凯恩斯主义面临的难题。作为适应资本主义新发展阶段出现的理论,它主动放弃了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中与资本主义新发展阶段格格不入的内容,本身就蕴含着适应这一阶段各种因素的“土壤”。
在战后一段特殊的历史阶段中,为发展国家经济,兼顾了工人利益,凯恩斯主义造就了社会中的新兴阶层——中产阶级。这一阶层后来逐渐成为“橄揽型”社会形态的中流祗柱,也是社会政策和政党竞选需要赢得支持的重要群体。而新自由主义的要义却是将送一群体摒弃在外。里根政府时期依据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基本观点制定的《经济复兴税法》使得1982年财政年度减税372亿美元,1983和1984财政年度分别减税927亿和1499亿美元。这样的政策措施不仅没有惠及到中产阶级,反而将财富越来越多的聚集到富人手中。据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国内税收署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00年美国400名巨富的平均年收入接近1.74亿美元,几乎是1992年的4倍。布什总统时期签署的新减税法案,预计在10年内减税3500亿美元,无疑使得贫富差距日益明显的美国雪上加霜。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源于资本主义扩张和发展的需要,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既不能实行纯自由经济政策,也不能实行纯政府干预政策。可能的情况是,在这一时期强调自由经营,在另一时期看重国家干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彻底改革之前,自由经营与国家干预这两种思潮相互交替,会反复出现。不过,无论哪一种经济思潮得势,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失业、通货膨胀等种种资本主义的瘤疾,而只能暂时缓和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二)抵制越来越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引导下,全面市场化改革后迅速陷入了剧烈的经济动荡,拉丁美洲爆发了反全球化运动。以阿根廷为代表,遵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继而引发了政治和社会危机。随后,经济危机又逐渐蔓延到了乌拉圭、巴西等国,造成了当地经济的大幅度衰退。《纽约时报》评论家费拉罗曾指出:“持续二十年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试验,正在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遭到反弹,无论从秘鲁到巴拉圭,从巴西到玻利维亚,还是从厄瓜多尔到委内瑞拉,我们或许正在目睹一个时代的终结,90年代末正统的经济改革终告失败。”在本次经济危机中,美国政府放松管制,任由风险被打包销售到世界各国,以及危机发生后美国只顾自身利益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都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和抵制。美国作为新自由主义全球秩序的安排者和推广者,肆无忌禅、随心所欲的采取各种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政策,尽管从目前来看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深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无不深刻认识到了美国通过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和政治上保守主义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用心。就像罗伯特.库尔茨在他的《资本主义黑皮书——自由市场经济的终曲》一书中所指出的,“自由主义由此积聚下自己的核心矛盾:一方面以‘自由和独立的个性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又创造出别名为‘龙形海怪的具有镇压性质的国家机器;一方面提出责任自负和所谓自主的主体之间缔结条约(劳动合同、交易合同)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将无主体的自动运行和装配了能逢行调节的价格机制的社会资本机器确定为前提条件;一方面承诺‘看不见的手具有造福人类、促进繁荣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造成世界范围内人为的和史无前例的大众贫困。”
参考文献:
[1]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迈克尔.刘易斯,大空头,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3]吴莲,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与治理:经济全球化视阈中的规制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4).
[4]张军,杜征征,殷裕品,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能够成功吗一一基于利益集团视角的分析,财经科学,2012(01).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市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