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涵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化。本文针对“95后”大学新生群体个人移动互联智能设备普及的社会背景下所出现的新特点,尝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其新出现的心理特点与适应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和对策。
关键词 心理学 “95后” 大学新生 适应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8.07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of our countr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earch on the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is further refined. This paper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95" university freshman group personal mobile internet intelligent equipment popularization of the new features, tr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emergence of new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justment problems,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sychology; "95s"; college freshmen; adaptability
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居多,大学生适应问题则在90年代才逐渐受到研究者重视。我国有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研究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步,目前少有深入的系统研究,多为从事学生工作教师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紧迫性越发突出。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生群体,其适应性问题首先就在入学阶段体现出来。2016年入校的大学生已经普遍成为“95”后,而我们对“90后”这一新生群体的研究还未深入。
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普及使得“90后”成长的时代变得更为特别,也形成了“90后”特有的个性文化,“95”后在此趋势上有所强化,我们应当采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观重新审视这一主题。
1 “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适应问题
研究者常从三个维度对“9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进行区分和总结,我们可以据此比较和总结“95后”的特点。
第一,学习型问题。大学学习相对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综合性更强,同时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与时间管理的空间。在大一过渡期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有学习节奏适应问题,部分学生依然用高中应试思维面对众多不同性质的课程,主观学习压力过大;其次,学习目标缺失,专业兴趣迷失,学习缺乏规划;此外,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意志力弱等都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第二,生活型问题。“95后”新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大学前生活起居多由父母安排,生活自理能力有限。相对于中学阶段,大学生活中校园与社会的距离更近,来自不同地域的同学也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部分同学基本生活自理有困难并且有较强的依赖性,常出现两类不同的生活风格。一类学生无所事事,漫无目的;一类学生沉迷网络,作息混乱,还有部分同学盲目参加过多社团协会活动,个人时间管理混乱。
第三,人际交往问题。“90后”新生的独生子成长环境和崇尚自我的个性特点,在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问题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在人际交往中,“90后”新生的典型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与合作意识。人际交往困难,抑郁,冷漠,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这一点在“95”后群体中依然值得关注。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观察,发现“95后”大学新生还有以下三个时代特点。
1.1 思想可塑性强与互联网时代思维碎片化并存
“90后”大学生从2008年9月开始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流群体,他们在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时代成长起来,此后成长起来的“95后”其标签相比于其他时代也包含了更为丰富而个性的内容。“95后”经历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适应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时代的快节奏多变化生活。因此,他们在思想上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各类不同的思想观念,同时也能更为迅速地学习新技术、适应新的个人生活方式。然而,个人主动被动接受的信息数据严重超载已成为时代特征和学界共识。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也通过各类载体不同程度地传播到整个社会受众中。信息超载是21世纪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95后”新生代不仅自身缺乏辨别能力,也无法从其他社会支持系统中获得足够的引导帮助。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然而其本身却是一把双刃剑,或借其成功,但更多人较容易沉溺其中。但无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时代,鼠标与链接使人们在一次次点击和跳转中思维变得愈发碎片化,注意力被严重分散,往往无法系统深入地思考重大问题。互联网将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在同一平台上呈现出来,同时也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拆成分离的链接与页面。这种思维模式带给“95后”新生的影响就是,他們在看待问题时能够更加迅速地看到其当下的意义,但却无法更加系统深入地探究表面问题背后的本质。例如“华南虎事件”,他们能聚焦到具体的事件,即判断虎是真是假的问题,直接解决当前面对的问题。但同类社会热点事件背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社会文化问题则很难引起他们多大的兴趣。另一方面,网络化的思维带给这一代人的影响是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成长的过程。
1.2 求同与立异:个性独立与依赖性强的冲突
“95后”群体在个性上呈现出典型的张扬独立特点,追求个性,与众不同更成为很多“95后”的座右铭,这一特点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思想上,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较高,关注实时与社会热点,但对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缺乏理性的分析。他们喜欢独立的意见领袖,但却可能片面地追求理想化的真实与美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时,他们容易盲从意见领袖,也容易陷入片面极端的愤青思维模式。在自我认识,自我内在形象定位中,“95后”希望传达出崇尚自我的理念。针对这一群体的商业营销话语很好的表达了这一诉求,如“不走尋常路”,“我有我选择”,“我为自己代言”等。在自我外在形象上,从新奇发型,个性服饰到个性配饰,定制手机壳等无不表现出他们追求与众不同,突出自我的个性需求。
然而独生家庭的“95后”内心其实十分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他们的求异在本质上也是在求同,用带有“95后”特色的网络语言来说,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实质上也是在“求关注”。作为独生子,他们在被家庭、学校和社会百般呵护与培养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多的关注与期望,这是“95后”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压力源。同时这种高关注与高期望也增加了他们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对外部标准的敏感度,来自于他人的评价会对他们的自我认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出现适应问题的新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问题,他们自尊心较高,但却经常感到孤独,渴望得到来自于他人的积极评价或者加入某一类群体以获得认同感。因此,很多“95后”新生十分热衷于基于兴趣爱好的社团协会,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活动。还有一些共同点也能将相应的新生群体联结为一个稳定的群体,如追星,对某些品牌产品的特别喜好等。网络上无处不在的各种粉丝文化也深得“95后”们的喜爱。
1.3 竞争参与意识强与受挫能力孱弱的矛盾
日益加速的科技进步使得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技术更新淘汰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甚至影响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幸福感。当前的社会环境认可和鼓励危机与竞争意识,“95后”所经历的学校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竞争,从升学到就业的各类考试压力一直是各阶段学生不得不面临的难题。一方面,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竞争意识,在各类竞争场合也敢于展现自我,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失败的承受能力又较为不足,缺乏合适的自我疏导与自我评价机制。有研究指出,这一群体表现出更多的功利心和利己主义,这与作为独生子的成长经历有一定关系。
2 原因分析
2.1 社会文化环境
“95后”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政策更新频繁,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网络迅速发展并直接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消费方式。个体获得信息的途径和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但同时也客观上造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也给“95后”们带来不可抗拒的影响,而在这种价值浪潮中,华夏传统文化对新生代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近年来有研究者呼吁降温“英语热”,号召重新学习国学正是对此现象的回应。
2.2 家庭环境
“95后”大多属于独生子家庭,从小就深受家人呵护,家庭溺爱现象相对增加。来自于两代人的过多关注与引导,往往容易导致孩子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不良思维方式,同时又由于依赖性强而难以承受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以人际问题最为突出。
2.3 网络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到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95后”大学生的生活也与网络密不可分,同时随着移动网络终端与智能手机的发展,互联网对其生活的渗透程度进一步提升。互联网不仅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同时也成为他们认知世界的工具,甚至成为很多学生的职业选择。互联网的多元化内容对学生群体的思维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95后”新生由于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完善,在辨别能力上仍需要引导。
3 对策与建议
(1)引导“95后”新生正确开展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意识。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95后新生的很多常见适应问题根源在于其自我认知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大有裨益的。大学生在生理发育程度上已经趋近成人,社会心理成熟水平也较高。95后新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并不希望被人认为依赖父母或个性幼稚。然而,他们仍然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以避免过于追求个性化,在自我评价问题上走极端。新生辅导员可充分利用学校心理机构通过合适的平台和工具帮助新生认识自我,例如科学趣味心理测验,如九型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情商测验等。
(2)目标规划意识与时间管理习惯的培养。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思考人生目标的问题意识。保持对为什么而活这类问题的思考习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找人生具体目标,如生活追求,职业生涯追求,个人才能追求目标等。阶段性目标确立后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制定具体目标与计划的操作性方法,例如采用树形图决策分析,寻找学校专职心理老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等。此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帮助学生培养时间管理习惯,并通过一系列行为训练让其内化为自动行为。例如引导学生使用日程规划本,记录个人时间分配明细以(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57页)分析改善自己的时间利用率。
(3)加强情商教育,掌控自身情绪。大学新生的情绪特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情绪活动对象广泛,情绪体验丰富,然而波动性较大,控制能力较弱。这在崇尚自我,个性张扬的“95后”同辈文化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而95后新生的情绪困扰更为突出。对于常见的自卑、焦虑、抑郁等新生情绪困扰,辅导员可系统性地采用ABC合理情绪疗法等经典方法有效应对。但应注意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典型实例来帮助他们切实掌握分析方法,明确区分情绪困扰的引发事件以及自我的内在语言体系和认知过程,客观认识自己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此外,开展团辅活动,通过有计划地训练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水平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缪子梅.闫明.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效能和心理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8).
[2] 韩金明.关于“95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模式的研究[J].理论界.2011(8):200-202.
[3] 于伟霞,孙鑫等.9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校医,2013(7).
[4] 马俊.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学位论文,2011.
[5] 史济纯,陈玉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5).
[6] 黄兆信,李远煦.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5).